〔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為提高農產品品質與保鮮期、擴大外銷利基,農業部近年向國發會爭取競爭型計畫,協助農企業等布建冷鏈設施設備,國發會擬自今年(2025)起不再將農企業納為補助對象,將減少數十億元經費挹注產業轉型;農業部表示,會再跟國發會溝通爭取,絕不讓冷鏈斷鏈。
民進黨政府向來視冷鏈為農業重要建設,國發會也列為競爭型計畫項目,每年補助農企業最高3千萬元,並以2年為限,傳政院官員認為冷鏈建設若補助農企業,不符公共建設公益目的,要國發會從今年起將農企業移出補助對象,僅保留農民團體。
總統府國策顧問邱進福指出,農業首重產銷平衡,過去僅重生產端,像是蔬果產地有冷鏈,到由農企業管理的批發市場端卻面臨斷鏈,即使蔬果在產地時品質再好,斷鏈後品質、價格直落,農民與消費者雙輸。隨著政府提供農企冷鏈補助後,這幾年終於要完成冷鏈最後拼圖,現是台灣農業轉型關鍵期,排除農企恐讓產業升級直接跛腳。
漢光農業公司創辦人廖丁川表示,現在農產品終端銷售多為量販超市超商等大型商社,這些大型商社對農產品保鮮品質要求高,提高品質需大量資金投入,農民組織難以融資借貸,也難跟大型商社對接,才會成立農企做窗口,農企跟農民組織都是照顧農民,認為應持續納農企業為輔導對象。
另有不具名的農企業創辦人表示,台灣農產品過去外銷都是有效期壓力的生鮮農產品,若遭禁運立刻有龐大壓力,生鮮品外銷還牽涉檢疫,立刻轉移市場難度高,農業部近年鼓勵業界投入加工,將農產品轉為食品外銷,免除檢疫談判、拉長效期、降低外銷稅率,因加工過程都要符合「HACCP」和「ISO20002」等國際食品製作安全規範,需投入大量資金,加上出口報稅等,許多合作社或農民團體才成立農企。
1名國產水產企業代表說明,中國之前暫停台灣石斑輸入,政府當時急找農企業配合,業界因為也收到政府的補助協助,因此願全力相挺,若國發會不顧產銷一體逕排除農企,未來產銷失衡時,政府若又需要農企協助,「坦白說,我們也沒義務跟責任再幫」。
農業部綜規司長蔡巧蓮表示,國發會的1800億元公共建設經費,確實對冷鏈第2期計劃補助農企業是否符公共建設公益性有不同看法,農業部近期會再跟國發會加強溝通,許多農企業都是農民團體轉型成立,更需要政策與國家資金的支持,也絕不希望看到好不容易成型的產業鏈斷鏈,將再積極爭取重納農企業為補助對象。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2025/01/02 18:24
轉載自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911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