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教行動聯盟針對大學考招亂象,2019年5月,號召數百名家長向教部陳情,希望增加考試鑑別度、終結教改之亂、成立教改檢討委員會。圖/本報資料照片
教改30年了,最近10位長期關注教改問題的大學教授與高中老師,共同獨立出版《台灣教改三十年總體檢》,為未來教改提出建議。薛承泰教授也在聯合報民意論壇提出了兩個發人深省的根本問題:學生和家長壓力未減輕,大學競爭力也未提升,為什麼?
第一個問題,或許就是教改理想不可能實現的癥結點。歐美的家長壓力沒有我們大,與其說是教育制度使然,不如說是因為我國的家長比他們更重視教育。舉例來說,德國教育早在十歲就分流,進入高教與技職體系的比例約為1:9,當地家長們多半認命接受,可是台灣家長卻會想方設法幫孩子爭取1/10的就讀高校機會。可見但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沒有改變,不管到什麼地方求學,壓力永遠存在。
教改卻誤把聯考與明星學校當成壓力的主要來源,以為只要廢除聯考,消滅明星高中,壓力就減輕了。經過30年的改革,一試定終身的聯考,逐漸演變為「多元入學」,而申請入學前應提的備審資料也制度化,改成各學期都要上傳的「學習歷程檔案」。民間怨聲載道,直呼天天都在聯考,壓力不減反增,多元入學更被譏為「多錢入學」,因為花樣增加了,望子成龍的父母們,這個補習,那個找代辦,忙得不亦樂乎。
至於消滅明星高中,出發點就不正。高中之所以成為明星,是因為人家辦學優,多年經營出了好口碑,刺激學子們奮發向上,希望進好學校提升自己。教育部卯足全力推均質化、社區化,就為了把好學校變差,豈不荒唐?所幸明星高中終究沒有消滅,證明了求好之心不會隨著制度的改變而輕易退卻。
第二個關於大學競爭力下降的問題,又與第一個問題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廣設高中大學的政策,原本也是為了減輕升學壓力,既然人人搶著擠大學窄門,那麼如果人人有大學讀,大學之門寬得沒邊了,是不是壓力就消失了?
事實證明,大學再多,學子們還是想往好學校擠,升學壓力依舊存在。糟糕的是,如今大學供過於求,資源分散,拖垮了優質學校的競爭力,另一頭卻又因為少子化,衍生了私校招生不足而不得不退場的無數頭痛問題。
多年前就有學者指出,教改的「快樂學習」口號十分荒謬,學習哪有不痛苦的?或許這個口號的本意,是希望教學內容與方式能引起學生興趣,學習得很開心吧?可是有些教材卻朝向「玩樂學習」編寫而膚淺化,導致基礎薄弱。就像不少人把「處罰」與「體罰」混為一談,學生犯錯,如果老師連處罰都不行,難道要等以後犯罪入獄再說嗎?
平心而論,教改並非一無是處,譬如引進了人本思想,又譬如學生選填志願有更多彈性等等。支持教改與質疑教改的陣營,與其站在非黑即白的對立面,不如坐下來好好談談,設法調整一些矯枉過正的政策。
2024/12/16 06:56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7314/8427827?from=udn-ch1_breaknews-1-99-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