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通訊社-以手機為主的童年抬頭 心理學家揭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

大塊文化今日在市長官邸藝文沙龍舉辦「失控的焦慮時代」新書發表暨記 者會。記者李芯/攝影

世界各國都在關注兒少網路成癮問題,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海德特(Jonathan Haidt)在「失控的焦慮世代」一書中,探討「以手機為主的童年」對全世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與解方。兒福聯盟研究發展組副主任呂佳育指出,重度使用手機、網路的孩子受到情緒困擾、焦慮的情況更顯著。心理師也表示,在孩子使用手機的自律能力不足的階段,不應讓孩子有這麼多使用手機的自由時間。

美國紐約大學社會心理學家海德特所著「失控的焦慮世代」,探索兒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急遽惡化的現象,大塊文化今日舉辦中文繁體版記者會。海德特在書中歸納全世界青少年心理健康崩潰的主因,受到兩條軸線的雙重影響,一條是從1980年代開始「以玩耍為主的童年」式微,另一條是從2010年代開始「以手機為主的童年」抬頭。

海德特指出,在這個階段,手機本身的功能把孩子吸入手機,產生干擾兒童社交和神經發育的「童年大重塑」,也因而導致孩子「睡眠剝奪、社交障礙、注意力碎片化、手機上癮」情形。

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表示,近十年他一直關注台灣年輕世代遭遇不同於過去世代的困難和挑戰,在去年的作品中也特別指出青少年手機多巴胺上癮,以及校園對心理輔導需求激增到難以負荷的課題。

呂佳育指出,「網路成癮」的標準是一周使用42小時以上,根據調查,台灣有三成兒少的每周上網時間達標,而重度使用手機、網路的孩子受到情緒困擾、焦慮的情況更顯著。

台灣網癮防治學會理事長李昆樺也表示,網路成癮和強迫症、焦慮有很大的關聯性,學會目前正在透過培訓治療師,盼能從醫療端提供家長和孩子支持。

諮商心理師陳志恆說,為了保護孩子的大腦,並有更多時間在玩耍、學習,避免長期使用螢幕造成的傷害,希望未來能集結家長的力量達到共識,在孩子使用手機的自律能力不足的階段,不要讓孩子有這麼多使用手機的自由時間,在3C的使用上設下更多的限制。

針對青少年手機成癮問題,教育部學特司副司長許嘉倩指出,海德特在書中建議禁止校園使用手機,但很多家長會擔心學生在校狀況,因此教育部正蒐集國際上使用手機的校園規範,整理後會加進「中小學數位教學指引」,引導學校防止學生網路成癮。

2024/12/03 16:07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8400933?from=udn-ch1_breaknews-1-99-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