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改場推展有機農業多年,近日6個國際有機農業研究中心約25名人員前往參訪,當地不僅已推產至6級化,原民在溪流設置棲架適量捕魚的「巴拉告」生態漁法,也引起關注。
台灣東部工業低度發展,成為一片淨土,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長年投入有機農業發展有成,「2024年有機世界大會(Organic World Congress)」2日至4日舉辦前,計有6個國際有機農業研究中心約25名人員前往花蓮,了解台灣的有機農業實務運作。
不少消費者喜愛花東一帶的有機米,花蓮區農改場告訴中央社記者,除了有機栽種環境好,口感好也跟米種有關。
前往參觀的專家,有美國科學家分享其農耕系統試驗累積40年經驗評估,有機農法產能可接近甚至優於慣行農法。花蓮區農改場分享其實務經驗指出,目前水稻同米種的有機耕作產量,只比慣行農法少1、2成,已經表現優異。
另外,花蓮區農改場也向外賓分享有機大豆智慧化管理系統、有機文旦一貫化加工產線、農田生態營造,以及有機啤酒花栽培等,並參訪光復鄉欣綠農園,了解6級化有機產業實例。
花蓮區農改場轉述,這家農園仍在溪流使用阿美族的傳統生態漁法「巴拉告」捕魚,引起外賓注意。
關於此生態漁法,花蓮區農改場說明,就是使用竹子、樹枝做成4、5層架構棲架,並覆蓋檳榔葉等大片葉子,置入河中吸引成魚棲息。需要漁獲時,2人合作,一人提起棲架,將棲息其中的魚、蝦倒入另一人所持網子即可,小魚在棲架提起時會掉回溪水中,只會抓到成魚,不會過度捕抓。
2024/12/02 13:17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7328/8398022?from=udn-ch1_breaknews-1-99-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