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宇捷/台北報導〕兩岸心戰文宣攻勢自1949年分隔兩岸以來,就不曾停歇過,相比現今發達的網路,在初期資訊不發達的年代,兩岸「空飄傳單」是對軍民心戰,也是兩岸互相較量的手段,這些傳單往往軟硬兼施、真偽難辨,甚至提供對方暗號訊息。國發會檔案局透過整理、分析,將這些當年被列為「違禁品」的傳單,重新統整比對並公開,一窺當年的傳單戰爭。
檔案局回顧,自1949年以來兩岸施展文攻武嚇,不斷透過廣播、空飄傳單、書報等心理戰方式,希望不戰而屈人之兵。在兩岸的心理戰中,以空飄傳單數量最為驚人,從傳單樣貌、內容以及在臺灣衍生的社會問題,對峙氛圍的時代故事,彷彿歷歷在目。
觀察傳單紙面印刷與使用文字可發現,早期傳單的印刷文字多採取簡單色調,輔以知名領袖人物或國旗圖樣,隨著印刷技術進步,傳單風格愈來愈繽紛,也會將兩岸風景名勝與重大建設置入其中;後期的傳單色彩艷麗、印刷精美,除容易吸引民眾注意而撿拾外,還可藉由出色的印刷品,讓撿拾者聯想到雙方社會進步的程度。
檔案局分析,空飄傳單內容多元但大致可分為4種手法,包括強化宣傳、情感誘導、恐嚇與威攝、詭詐與欺騙。其中「宣傳」是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透過傳單陳述事物與具體事實,為使對岸軍民能夠閱讀,甚至還會特別改變使用簡體字與繁體字;而其內容雖多屬實,但不乏可能有灌水浮誇的成分;除了宣揚軍威、戰果,有時還會直白告訴敵軍,如何打出投降的暗號。
「情感誘導」是心理戰常使用的手法,透過傳單內文達到操控對方軍民情緒,誘發負面、消極想法,造成社會混亂,例如展現歡樂佳節或親人感情。「恐嚇與威攝」則是以武力脅迫他人,也是心理戰慣用的手段,兩岸空飄傳單會傳遞恐嚇訊息,展現尖端裝備,藉以收到威懾的效果。
至於「詭詐與欺騙」是藉由心理學暗示手法,運用虛實、真假併陳的訊息,擾亂敵方心理、混淆視聽,促其做出錯誤判斷。例如我國形容對岸經濟發展停滯、饑荒四起,我國經濟則一片繁榮;對岸則說台灣在美國與蔣政府雙重剝削下,失業人口超過240萬人,以塑造社會假象,產生焦慮感而厭惡政府。
而我國對於當時飄來的傳單也有密切控管與訂定獎懲辦法,鼓勵民眾如果發現對岸的傳單,撿拾之後儘快送往當地警察局。如果有民眾撿拾傳單卻未及時送繳警察機關,經查證屬實後,情節輕者予以警告,若有嚴重散布者得依法究辦。
2024/11/29 12:23
轉載自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def/breakingnews/4878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