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與2020年調整前後新生兒死亡率排名變化。
圖/呂宗學教授提供
我國新生兒死亡率高,新生兒死亡率為千分之4.4,一直是政府關注議題。然而,根據最新研究發現,若依照國際標準重新調整新生兒死亡率數據,我國在死亡率排名中大幅提升,從原本16名提升2個名次到12名,相關研究已在本月發表在美國醫學會網路開放期刊JAMA Network Open。
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呂宗學表示,台灣新生兒死亡率持續上升,但是新生兒科醫師也十分努力,為釐清相關影響因素,開始這次研究,包含高醫大、北榮、成大、哈佛大學等研究者一同參與。研究發現新生兒死亡中很大一部分是流產,那些胎兒根本沒有被預期要生下,但是因為有心跳,還可以開出生證明領取生育補助。
研究資料來自衛福部以及歐盟與經濟發展合作組織(OECD)國家,公告調整前與調整後兩種新生兒死亡率數據。台北榮總新生兒科教授鄭玫枝表示,不同國家產科醫師判定極早產與極低出生體重新生兒為活產標準不同,因此歐盟與OECD國家要求其會員國,提供調整後的死亡率數據,扣除懷孕小於22周,或出生體重小於500公克死亡個案,反映國家周產期照護水平。
依照調整後的死亡率排名,(第一名死亡率最低),2010年調整前新生兒死亡率,台灣在30個國家中排名17(中間偏後),調整後排名提升到15(中間)。2020年調整前新生兒死亡率,台灣在26個國家中排名16(中間偏後),調整後提升到12(中間偏前)。
由於研究需要懷孕周數、新生兒出生體重等比對資料,並非每一個歐盟會員國、OECD國家都有提公,因此2010年、2020年的分析僅分別納入30與26個國家。
高雄醫學大學公衛系副教授梁富文指出,在2010年改變較大的6個國家分別是奧地利、德國、紐西蘭、英國,台灣與美國;在2020年改變較大的4個國家分別是瑞士、奧地利,台灣與美國。
呂宗學建議,台灣應該配合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在新生兒的死亡證明書上增列懷孕周數以及出生體重欄位,以利新生兒、嬰兒死亡率計算。他更呼籲,我國流產周數上限為24周,建議死亡率排除條件可以放寬至24周。
2024/11/28 11:27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8390194?from=udn-ch1_breaknews-1-99-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