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人事遲未定案 府院決策邏輯霧裡看花。本報資料照片
公股金控所轉投資的子公司,董總和董事會屆期卻尚未改派,目前已知的子公司家數,就近10家之多,等於平均一家公股金控有2家以上子公司有這類現象,除了令外界有公司治理的質疑,也令人憂心在這種公司經營高層懸而未定太久的情況下,恐將衝擊公司的發展策略規畫,因為現任的董總實際處於「看守」狀態,根本不敢作進一步的規畫。
過去總統賴清德出任閣揆時,就非常重視公股人事的派任,不只董事長,連同公股金控、銀行的總經理,賴清德都會親自面試,當年就曾經有一家指標大型公股銀行的總經理,連續面試二次才過關,可見把關之嚴格,但當時並未發生這種出現嚴重「路障」的情況,這次的公股金控旗下子公司董事會任期屆滿之後拖延改派的程度,恐怕是歷來之最。
依照現在公股高層人事的決策方式,財政部可說是「橡皮圖章」,名單由府院交下來之後,財政部來作「文書處理」發下去執行,即使名單由府院決定,也並無不可,但必須在期限之內完成,至少不能拖延好幾個月,甚至已超過半年,拖這麼長的期間實在離譜,府院對於這些高層人事,全部要自己一把抓,但這幾個月來,該規畫出來的多家子公司董事會成員、董總新人事名單,卻不見蹤影,這些董總哪些留任、哪些下台,也都沒下文。
公股金控最常被外界質疑的,就是除了公股行庫之外的其他子公司動能引擎,怎麼作都作不起來,倘若連這種經營管理的高層人事屆期重新派任,都要一拖再拖,未確定任期的董總,因為無法確認是否續任,根本不敢投入新的營運規畫,如此一來,經營管理怎可能會有競爭力可言?
公股金融圈這種高層人事改派被嚴重拖延的後遺症,也會影響對外引才的成效;過去也曾發生過有公股金控擬向民營金融業網羅高階主管,結果因為等待「上面」核可太久遲未有下文,最後告吹,諸如此類的問題,都妨礙公股機構競爭力的提升。
對這些已屆期多時的公股事業機構,公股圈先前傳出,人事的改派會「一起調整」,這是府院傳出來的說法,但現實的情況卻並非如此,仍有看到公股金控旗下個別較有「政治背景」的子公司董座新人事派令被單獨執行,為何有這種差別待遇?大家心裡都有數,而在檯面上最清楚可見的,就是台灣金聯的董事會尚未屆期,但董事長施俊吉先被換掉,結果新上任的董事長呂政璋因為外界爭議實在太大,才三天就「被請辭」,相較於許多已屆期但新名單派不出來的公股事業機構相關人事懸而未定、一拖再拖,府院對特別欽點的人選個別出手結果是立即出包,兩相對照之下,府院在人事決策上的邏輯實在令人質疑,而之後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名單究竟如何?也更耐人尋味。
2024/11/24 23:15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7239/8382035?from=udn-ch1_breaknews-1-99-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