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高股息ETF 0056光是2024年的年化配息率,就有9.27%的水準。(聯合報系資料庫)
前幾天,朋友傳了一則網路上,表面上看起來是提問,實則是幫忙推廣某張投資型保單的文章給筆者。文中的留言人寫道:
「我是一個買了750萬投資型保單的智障。去年10月進場,截至今年7月下旬,配息已領55萬,不含配息本金上漲32萬(782萬),歡迎私我看績效圖。投資型保單本身沒有問題,但是選對標的很重要,投資沒有絕對,配息是拿降低生活開銷,用來過更好的生活。我自己含幫人規劃就超過2000萬。目前績效都是好的,甚至家人今年已經出國四次。我媽媽也是屬於超級保守那一種,但他現在每個月都比較敢花錢在自己身上。我覺得很替他們感到開心,所以我覺得標的、保單的選擇、費用率、配息率、風險承受度了解清楚之後,再來下投資型保單的定論,也算是拜託各位了」。
0056年化配息率比「這張保單」高
看到這則網路留言,筆者「實事求是」的記者魂立時興起,當下就用文中相關的數字進行試算。之後,得到以下一些更深入的「結果」:
首先,換算出來的年化配息率,也才不過8.8%。假設以網友所提及的「750萬元投入投資型保單,去年10月進場,截至今年7月下旬,配息已領55萬」為例,因為分10個月領,等於每個月領取5.5萬元(代表年領可以有66萬元)。
年領配息66萬元之後,辜且不論中間被扣掉多少的手續費及管理費,除以本金750萬元的年化配息率,其實也只有8.8%。然而,這數字很高嗎?筆者實際以國內老牌高股息ETF—0056為例,光是2024年的年化配息率,就有9.27%的水準。所以,買了這張保單的保戶,換算成年化配息率只有8.8%,是有任何值得高興及沾沾之喜嗎?
其次,單以近10個月「配息+資本利得」的數字,回推總報酬率約有近14%的水準。實際以該PO文者所說—「扣掉配息,不含配息本金上漲32萬(782萬)」的數字,反推出該檔投資標的的年化報酬率,數字是非常驚人之高的13.76%。
看到這裡,也許讀者會異常興奮地覺得:這樣高年化報酬率及配息率的標的,怎麼可能不買?也不「好康道相報」?但是且慢,筆者只拿國內成立期間最長(自2007年至今,已有17年的歷史。而越長的歷史績效記錄,也才能看出整體趨勢)的高配息ETF—0056為例,其年化總報酬率(配息+資本利得),平均也不過是6.2%。更重要的是,其每年的年化配息率,也都不盡相同。也會隨著經濟景氣狀況,而出現高高低低的配息率。
年化配息率每年皆會變動
也就是說,由0056過去17年的過往歷史資料,可以給對於高股息投資標的,一直存有迷思的投資人,以下兩大重要的訊息:
重點一、年化配息率每年不同,且除了銀行存款、債券,或是保證給付的保單(年金險或有生存金的壽險)外,從不可能有「保證且固定配息」這一回事。甚至以0056為例,也曾在2008年及2010年,完全不曾有任何配息的發放。
重點二、短期(例如一、兩年)來看,年化配息率及總報酬率,都有可能因為經濟景氣好等因素而衝高。但如果把投資時間拉長,就算把配息及資本利得一同納入,訴求高配息的標的的年化總報酬率,也不可能偏離市場利率水準太遠。
每次看到這類大力推廣高配息,或是高報酬率標的的訊息,筆者都一定會想到,在踏入財經記者這一行之初,第一個跑的國內重大金融事件,就是國內最大地下投資公司—鴻源的倒閉案。
話說1981(民國70)年時,鴻源投資機構就以每月「四分利」(4%利息)的高利率,來吸引廣大民眾投資。據報導,在成立的8年內,鴻源以1股15萬元、每月配息四分(等於每月可以領到6000元紅利)的方式,聚集的投資人超過16萬人、吸金近1000億元。
由於會員只要投資超過6股90萬元,便可成為「專員」。 專員可領底薪8000元,加上每月紅利3萬6000元。專員每月除了應招募6股外,還可另外再領介紹費6000元。總計每月可領5萬元。更好的是,介紹費是每月可領,只要每月完成6股的業績,薪資就是每月成長6000元。
當時,許多人為了成為鴻源的專員,一開始便拉著親朋好友集資90萬,之後也用盡人脈,每月6股、6股地拉人入會。因此在80年代末期,「投資地下公司」成為了一場全民運動。
1990(民國79)年,也就是成立不到10年的時間,鴻源投資機構便突然倒閉(說是「突然」,也根本與事實不符。因為高利吸金之下,一般正常公司絕對無法長期支付,高於市場「驚人之多」的利息),留下新台幣940餘億元的負債,並造成台灣金融體系的動盪不安。
在這16萬名債權人裡,有許多人因為是借款投資,或是把下半輩子的養老金、退休金,全壓在鴻源上。所以該公司的倒閉,讓許多人血本無歸、求償無門,生活陷入困境。有的人家破人亡,有的人,則是乾脆自殺一了百了。
鴻源當時的「每月四分利」,換算成年化配息率,就是48%。根據央行的統計資料,民國70年的「銀行業一年期存款牌告利率」是13%(最高為14.5%。但隨後,就一路溜滑梯地下跌,並在民國75年10月時,跌到只有5%。一直持續到77年6月,才開始緩慢開始走升。
而鴻源「年配息48%」的水準,幾乎是當時市場正常利率的3.3(民國70年至75年)到9.6倍(民國75年至77年)。那麼,以目前台灣銀行一年期定存固定利率1.7%為例,文章開頭提到的「年領配息66萬元,再加上資本利得」案例,換算出來的「年化報酬率近14%」,幾乎是市場利率的8.2倍有餘。
凡是有正常思考邏輯的民眾,看到這樣差異化的數字比較,還會相信「年化報酬率14%」有可能「長長久久,持續到永遠」嗎?更何況,0056今(2024)年的超高年化配息率—9.27%,除以目前一年定期存款利率(1.7%),也才不過是5.4529倍而已。
接著,為了了解「保戶多久會領光原有的投資金額」,筆者實際以「年化總報酬率8%」為例試算,當保戶維持「年領66萬配息」之下,大約到第24年時,投資型保單的帳戶價值,就會被提領一空(配息完全吃光本金與歷年資本利得)。
如果年化總報酬率,跟0056差不多(只有6.2%)時,保戶到第19年時,投資型保單的帳戶價值,就會被提領一空(配息完全吃光本金與歷年資本利得)。
也就是說,假設保戶現在是65歲剛退休之人,若一不小心,存活餘命超過了90歲(或甚至是更早的84歲),這「年領66萬元」的好康,就「永遠沒得可領」了。
且再說了,投資人「大部分的配息,都是來自於自己所繳保費」的這種「自己的錢配給自己、給自己花」的方式,跟平日裡,「自己存滿一筆退休金,然後慢慢花用」有啥不同?又有什麼能讓理財大眾,「開心」到「四處廣為推薦」的?
而與其用自己的錢「配給自己」,那為何保戶不像筆者再前一期所寫的文章,選擇在一開始,就選對投資標的(不配息,而是積極獲取資本利得),以便讓自己的錢,「生」出更多的錢,再「額外且免費」讓自己花用?
除此之外,對此「月月領息」非常有興趣的民眾,還應該特別注意的是:除非民眾,買的是不帶任何壽險保障的投資型保單(變額年金險),如果買的是變額壽險,或變額萬能壽險(特別是「身故保險金」是「保單帳戶價值+投保金額」的乙型。因為不論保單帳戶價值有多少,都要持續繳交一定金額的危險保費),隨著保戶的年齡越來越大,高額的危險保費,又會吃掉更多的保單帳戶價值。
也就是說,「年領66萬元」的美好時光,可能只經歷了10年左右的時間,便「一切轉成空」。而這,才是原PO文者所指的「配息型投資型保單」,最真實不過,且值得投資大眾徹底看清的「定論」與「面目」了。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在《聯合新聞網》刊登超過1星期的文章,將會轉貼在個人部落格中:http://swlee0630.blogspot.tw/
2024/11/21 13:05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121591/8375069?from=udn-ch1_breaknews-1-99-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