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部北分署吳姓同仁疑似遭霸凌輕生案,今(19)日部長何佩珊與政次許傳盛開記者會說明調查結果,根據訪談相關同仁的結果,「無法證明北分署長謝宜容有實際的職場霸凌情形」,資深精神科醫師楊聰財就曾發文認為,職場霸凌情形,導致受害者身心靈多方面的傷害。
▲吳姓同仁疑似遭霸,訪談相關同仁的結果這些都是事實。精神科醫師曾發文指出,職場霸凌發生後,在心理層面、工作負荷層面都會顯現出來。(圖/記者莊淇鈞攝影)
楊聰財認為,霸凌是一種涉及多名加害者對一名或多名受害者持續進行的系統性傷害行為。這種霸凌行為通常發生在學校、職場或其他群體環境中,加害者透過言語、行為或社交排擠等方式對受害者進行欺凌,導致受害者身心靈多方面的傷害。要全面理解霸凌,需要從生理、心理、環境和精神靈性四個角度進行深入探討。
一、生理角度
霸凌行為可能導致受害者出現慢性壓力,這種壓力反過來影響生理系統的正常運作,導致一系列健康問題。例如,受害者可能經常感到頭痛、胃痛、失眠等身體症狀。慢性壓力還會影響免疫系統的功能,使受害者更容易罹患疾病。此外,長期的心理壓力可能會引發內分泌系統的失調,如皮質醇水平升高,進一步加劇身體的不適。
霸凌受害者常常經歷「戰鬥或逃跑」的生理反應,這種反應是一種進化遺留下來的保護機制,旨在應對立即的威脅。然而,在霸凌的情境下,這種反應會持續出現,並導致自律神經系統的過度活化,從而對心血管系統造成壓力,增加心臟病、高血壓等風險。
二、心理角度
被霸凌的個體往往會經歷強烈的心理壓力,這可能表現為焦慮、憂鬱、自尊心下降等心理問題。受害者長期處於被羞辱、排擠的狀態,容易形成自我否定的心理,認為自己不配得到尊重和愛護。這種負面的自我認知會進一步加深心理創傷,並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此外,集體霸凌還可能導致受害者形成社交焦慮,害怕與人接觸,避免參與社交活動。這種情況會嚴重影響受害者的日常生活和人際關係,使他們逐漸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這些心理影響可能會持續多年,甚至影響受害者的整個人生。
三、環境角度
從環境角度來看,霸凌通常發生在特定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下。這些背景可能包括學校文化、職場文化或其他社會群體的文化規範。例如,在某些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個人可能會感到壓力,以至於採取極端手段來壓制他人,以保持自己的地位或形象。這種文化會助長霸凌行為的發生,並使加害者感到自己是在「合理」地行事。
此外,缺乏適當的監管和教育也是集體霸凌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一個環境中的權威人物(如老師、主管)對霸凌行為視而不見,甚至默許這種行為,那麼這種環境就會成為霸凌的溫床。相反,如果環境中強調尊重、包容和友善,那麼霸凌行為就更不容易發生。因此,建立一個健康的社會環境和積極的文化氛圍,對於預防集體霸凌至關重要。
四、精神靈性角度
從精神靈性角度探討,霸凌對受害者的內心世界和價值觀產生深遠的影響。受害者常常會質疑自己的價值和存在意義,陷入深刻的精神困境。這種困境可能導致受害者失去對生活的熱情,甚至懷疑人生的意義。一些受害者可能會尋求宗教或精神上的支持,試圖找到內心的安慰和力量,但也有一些人可能會因此遠離他人,陷入孤獨和絕望之中。
在某些情況下,受害者可能會透過反思霸凌經驗,找到內在的力量和勇氣,進行自我成長和精神昇華。然而,這種轉變通常需要長時間的支持和輔導。如果沒有適當的精神指導,受害者可能會長期陷於負面的精神狀態,甚至可能發展出強烈的報復心理或自毀傾向。
2024/11/19 14:03
轉載自三立新聞網: 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566298&utm_campaign=viewall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