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沈家寧說,立法院今年三讀通過再生醫療雙法,未來若能加強國際合作,就可確保市場的競爭力。記者林則澄/攝影
近年世界興起的精準醫學,是以基因檢測及大數據分析,幫助患者完成個人化的醫療方案,包括智能診斷、遠距醫療、再生醫療等範疇在內,都是全球趨勢,目前市場規模今年達到1021.7億美元。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沈家寧今天說,政府近年在此已有布局,包括立法院今年三讀通過再生醫療雙法,未來若能加強國際合作,就可確保市場的競爭力。
沈家寧表示,中研院2015年起與美國美國癌症研究所(NCI)簽署備忘錄,確立台灣「癌症登月計畫」,轉以癌症病患軸心,透過分析癌症基因特徵以達精確用藥,改善依傳統用藥指引,無法針對各種基因變異診治的缺點藉由發現突變的致癌基因,加以精準配對有效且低副作用的藥物,讓疾病可以獲得長期的控制。
針對精準醫療,沈家寧說,療程會以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分析,藉由病患基因突變或特殊的基因表現,協助醫師擬定適合的治療策略,治療前先檢測基因、精準選擇用藥,並針對副作用高低調整劑量,進而提高病患的治療效果及生活品質,有效地減低醫療浪費的發生,所以也被稱作個人化醫療,包括智能診斷、遠距醫療、再生醫療等範疇。
另外,沈家寧進一步說,由於DNA序列一般有30億個核苷酸,為了解碼龐大的基因庫,AI強大的運算、分析與深度學習能力就會派上用場,幫助病患透過治療前的基因檢測,找到最適切的治療方法,避免錯過黃金時期。且因AI及大數據的快速發展,各國紛紛聚焦於精準醫學,他也提到,目前全球精準醫療市場規模今年達到1021.7億美元,預計到2034年將增長至約4705.3億美元,從2024年至2034年的年均增長率為16.5%,其中北美精準醫療市場規模2023年已達到473.6億美元。
包括血癌、肺癌、乳癌等疾病一再出現突破性進展,例如在罹患乳癌的女性中,約有20%至25%的病人,會過度表現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第二蛋白(HER2),造成腫瘤迅速惡化和復發,使用針對HER2蛋白的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可專門治療HER2過度表現的乳癌,改善預後。
患有急性白血病的美國10歲男童哈里森(Harrison),由於接受常規化療導致癲癇,經基因檢測發現是EBF1-PDGFRB白血病,會排斥常規化療,所幸透過SAS Viya人工智慧分析平台運算,從哈里森的DNA數據找尋合適療法對症下藥,即便他15歲時復發腦癌,仍透過CAR-T細胞療法度過難關,目前已是22歲的大學生。
至於再生醫療,則是結合基因與細胞治療方式,修補受損組織,沈家寧補充,再生醫療是新的醫療策略,可利用基因治療、基因體編輯、細胞治療、組織工程等方式,重新製造具有功能的組織細胞,修補或取代體內因為老化或疾病而受損的器官與組織。
沈家寧說,政府近年已開始布局有關再生醫療、細胞治療,逐步通過人體試驗管理規定,保障人體試驗受試者的權益,以及確保臨床試驗符合科學性和安全性,像在2015年起開放捐贈人類細胞治療,並於2018年提出特管辦法,使醫療相關產業的法規更完備。
直到今年立法院三讀通過再生醫療法、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強化生技醫藥公司細胞製備場所的管理作為,沈家寧指出,台灣再生醫療產業具備發展潛力,除了透過技術發展搭配人才培育及法規政策優化,若能再加強國際合作,採取有效措施解決產業發展的挑戰,就可持續確保再生醫療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目前全球已有透過基因治療表皮分解性水皰症(泡泡龍)、基因編輯造血幹細胞治療鐮刀型貧血症、幹細胞(類器官)技術應用於個人化藥物測試與癌症治療,未來再生醫療發展趨勢包括實體癌個仁化免疫細胞治療、應用誘導多潛能幹細胞產製類器官、嵌合抗原受體T(CAR-T)細胞應用於自體免疫疾病治療。
2024/11/17 14:58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8365872?from=udn-ch1_breaknews-1-99-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