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通訊社-風場開發商:FIT轉CPPA合理 資本支出大增與CPPA失衡

〔記者林菁樺/台北報導〕經濟部次長連錦漳今(14日)出席再生能源高峰論壇,提到國產化政策被外界K到滿頭包,所幸誤解都有化解。不過,多位風場開發商均提到,一座風場專案融資金額要上千億元,雖由FIT(躉購制度)轉換為CPPA(民間購售電契約)很合理,但資本支出大增,與成本不符,加劇開發風險,盼台灣政府能與外界多溝通。

台灣離岸風電裝置量已逼近3GW,目前排名世界第七,能源署副署長李君禮表示,台灣持續有新的案場商轉,明年有望超越比利時、躍居全球第六。

李君禮表示,離岸風場挑戰多,歐盟對台灣的國產化有意見,雙方諮商結束,他透露,台灣方面原本準備30、40題,結果對方問了上百題,談判多次才落幕,也確定3.3後的風場不再有強制的國產化。

不過,目前台灣離岸風電挑戰仍多,包括通膨等造成風場建置的資本支出拉高太多,而CPPA價格卻不符成本,使得開發商再向銀行進行專案融資推升風險。

CIP台灣區塊開發計畫執行長Thomas Correll提到,台灣的躉購轉換到CPPA 這是非常合理轉型,但是轉換確實不容易,目前外界都在看3.1的渢妙風場專案融資狀況,這將會是台灣的指標大案。

面對台灣國產化規則變動,他認為,許多國際企業都需要綠電,且需求相當高,台灣有非常好的起始點,但企業目前有靜觀其變,想要觀察3.1、3.2風場是否會因國產化調整更便宜。

Thomas 表示,全球物價上漲,不是要等更便宜的(售電)價格,且台灣電價跟五年前相比,已經高了非常多,但與南韓、美國相比仍具競爭力,政府應該是要跟外界(買家)溝通價格為何變高,也要說服這樣的價格並非圖利開發商,是要吸引好的供應商興建風場,維持市場競爭力,才能持續開發綠能。

風睿能源董事長林雍堯也說,現在的資本支出越來越高,正面看待是因為(風電)這行業成長快,他估計2024到2033年十年間的需求量會達到411GW,過去無法想像。

他指出,因資本支出大幅度增加,與CPPA就無法匹配,而銀行要融資就會有疑慮。林雍堯表示,政府確實也有看到CPPA的問題,因而推購信保機制等,這也只是在支持國內綠電採購業者。他強調,離岸風電開發過程必須要不斷降低風險。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2024/11/14 18:37

轉載自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863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