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很多道路騎樓、人行道空間狹小,行人通行困難,開放騎樓停車後爭議多,停車及空間改善都要和人本交通取得平衡才能走下去。記者游明煌/攝影
基隆騎樓開放停車後衍生相當多後遺症,雖然有規範停車方式,地上也貼綠丫貼紙留通道,但配套、管理及警方取締都有不足,停車供需也失衡,騎樓、人行道、道路、停車空間都有待重新調整規畫。如今再推「街道家具」,人本交通被步步進逼,平衡點在哪?
很多縣市朝機車退出騎樓方向走,但基隆市區因為地狹人潮,機車停車空間很有限,很多機車多塞到巷道隨意停放占道,不少騎樓都違停嚴重,讓警方開單開到手軟。市長謝國樑上任後,認為與其模糊不清引民怨,不如將騎樓合法開放停車納管。
但騎樓開放停車後遺症一一浮現,雖然有規範停車方向、留有行人通道,但因警方取締有限,欠缺有效管理,地上貼有綠腳丫禁停,但常被機車壓住,通道常被擋住,輪椅族難過騎樓空間。
還有民眾抱怨最多的就是搞不清楚哪些騎樓可停、哪些不行?大家都一頭霧水,現場公告不明確,民眾批評配套不足,騎樓並沒有和人行道的空間互相搭配調整,整體考量停車需求。
以義一路信三路至信四路口吳婦產科側為例,該處因市府開放機車停放在騎樓,導致臨馬路側的人行道本就少有人在上行走,但騎樓卻因機車停放導致與行人爭道的情況,地方盼可將機車停車空間改至人行道,方便機車自道路側進入停車空間停放。
免費電動車至今發出近1萬輛,嚴重壓縮騎樓停車空間。「街頭家具」的計畫,讓基隆騎樓的使用再引起討論,應是整體街廓景觀的提升,慎防向商家妥協讓出騎樓空間,市府應把騎樓連同人行道、停車場、商家一併檢討改善,提出完整中長期計畫。否則,現在增加1萬輛電動車已讓市區「擠」到一位難求,未來違規勢必更加嚴重。
送車動車是既定政策,停車供需也要跟得上,街道家具觀念更不能淪為和商家妥協,停車及空間改善都要和人本交通取得平衡,才能讓騎樓友善行人,不是成為人車爭「道」。
街道家具也要有法源,為的是公共或公益?每戶是否同意,「為何A路段可以,B路段不行」,公平性恐有爭議。市府要想清楚是要解決民生問題是藝術?因地制宜又沒一定標準,法源不清楚,街道家具定義也不明確。試辦後,請問日後接檢舉罰不罰?日後恐狀況頻生。
2024/11/13 09:45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7328/8356277?from=udn-ch1_breaknews-1-99-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