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善嬿/嘉義報導〕馬糞海膽(又稱為白棘三列海膽)因人為濫捕導致野外族群數量快速下降,引發海洋生態危機,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團隊受澎湖縣政府農漁局委託,研發新式人工飼料,降低養殖成本,有助突破人工養殖馬糞海膽技術。
嘉大表示,馬糞海膽生長在台灣本島的東北角、墾丁海域、澎湖、小琉球、蘭嶼等珊瑚礁及礁石區,以海藻、海草為主食,能有效控制大型藻類的滋生,是維持珊瑚礁與藻類生態平衡的重要環節。
嘉大表示,澎湖水產種苗繁殖場2009年起開始馬糞海膽的人工養殖試驗計畫,澎湖縣政府農漁局去年突破馬糞海膽完全養殖技術,委託嘉大執行「白棘三列海膽各生長階段商業性飼料」研究計畫,希望未來合法養殖馬糞海膽業者,能全年供應市場需求。
嘉大說,人工養殖馬糞海膽最關鍵技術就是飼料研發,現有飼料多以魚粉為主要配方,成本昂貴還間接造成海洋生態負擔;水生系助理教授朱建宏帶領的研發團隊,經不斷的嘗試,找到解方。
研發團隊研究員黃子維表示,野生海膽以藻類為主食,因此推論從動物性蛋白質改為植物性蛋白質來源,對海膽成長表現影響不大,研究發現,由脫脂大豆磨成的豆粉是相當適合海膽的蛋白質來源,決定飼料的主要成分後,繼續鑽研其他營養成分的比率,發現在鈣、鎂等礦物質與β胡蘿蔔素的交互作用下,養殖海膽的體殼成長顯著贏過攝食天然藻類的海膽。
黃子維說,依新配方製成的飼料穩定性及黏著度較高,在海水中營養成分不易流失、變質,讓飼養海膽的養殖成本下降許多。
朱建宏說,嘉大將持續優化飼料配方,同時透過農漁局與養殖戶交流溝通,推廣新式飼料,幫助漁民以更經濟的方式提高養殖的成功率。
2024/11/07 11:08
轉載自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485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