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港姐曾瑞珊的13歲兒子「甘甘」從小有腸扭轉問題,6歲前經歷6次手術,為了讓短腸症的兒子接受更完善的治療,她帶著一對子女移居台灣尋求治療,並於今年5月將自身三分之二小腸移植到兒子體內。圖/取自曾瑞珊臉書「龍媽日記」
前港姐曾瑞珊婚後淡出演藝圈把重心放在家庭,夫妻倆育一對子女,其中13歲大兒子「甘甘」從小有腸扭轉問題,6歲前經歷6次手術,為了讓短腸症的兒子接受更完善的治療,曾瑞珊帶著一對子女移居台灣尋求治療,並於今年5月將自身三分之二小腸移植到兒子體內。
曾瑞珊於臉書表示,歷經大半年的抗爭,下個月就是關口,希望一切順利。貼文也引來網友湧入集氣,「再一次祝福,甘甘同你兩個都好叻,感恩隨喜」、「祝一切順利,加油」,依其臉書照片顯示,手術醫院為國內的亞東醫院。
北榮小兒外科主任、移植外科主治醫師蔡昕霖說,兒童腸扭轉為於先天胚胎發育異常,造成患者小腸在腹腔內失去附著點,無法如正常兒童的小腸附著在腹腔,當病人進食後,小腸內有待分解的食物,就會如同裝入重物的塑膠袋般,沒有固定點而晃來晃去,且小腸會自行蠕動而產生自動旋轉,一旦扭轉,將使得小腸的血管完全阻塞,容易壞死,而失去90%以上的小腸。黃金搶救時間是12小時,超過的話就無法挽回。
蔡昕霖說,臨床上簡單的定義是指,患者失去90%以上的小腸,稱為短腸症。小腸扭轉是個大災難,一旦發生,患者不得不進行切除手術,並再進行小腸延長手術或是其他腸阻塞手術,但隨著手術次數增加,可能導致患者腸道愈來愈短,這時小腸失去功能,由口進食的食物經胃消化後會直接進入大腸,患者無法獲得基本的水分攝取及天然食物的營養,必須透過全靜脈營養方式獲取營養。
蔡昕霖指出,部分患者長期給予全靜脈營養後,因營養都為人工合成物,可能造成病患體內的電解質不平衡,甚至引起代謝性疾病、肝臟纖維化等,且全靜脈營養須在靜脈放置導管,長期放置恐增加感染機會,在不斷更換放置導管的位置下,最後會無處可放,在不得已的情形下,最後的治療方式只能進行小腸移植手術,讓身體獲得營養。
蔡昕霖說,其實並非所有短腸症患者都需要小腸移植,因經靜脈給予營養是最安全的方法,存活率也高於小腸移植,此為首選方式,患者通常是在沒有辦法再接受靜脈營養,才選擇小腸移植。
蔡昕霖說,小腸移植最困難的是,小腸腸道裡有許多細菌、淋巴組織,移植手術很容易產生排斥,且可能會產生惡性淋巴瘤等問題,相較其他肺、腎、心等器官移植更為困難,依全世界的統計數字顯示,其他器官移植第一年成功率可達90%,3年成功率仍有80%,但小腸移植成功率第一年為70%,3年成功率降至50%,
蔡昕霖說,進行小腸移植前受贈者與捐贈者須經完整評估,兩者體型不可相差太多,如一位體重100公斤的捐贈者,其腸子較為肥厚,就不可能移植給一位體重只有40幾公斤的小女生,並還需評估受贈者的腹腔空間,能不能裝入移植的小腸。
2024/11/06 10:25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8340906?from=udn-ch1_breaknews-1-99-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