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腸病毒新生兒重症狀況。記者李青縈/攝影
腸病毒疫情持續上升,上周就診人次直逼2萬人。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腸病毒就診人次上周為1.9萬人次,為歷年同期最高,目前疫情處在上升到持平階段,預計在11月下旬達到高峰,並在12月下旬才會脫離流行期,呼籲家長注意學童間傳播風險以及重症前兆。
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指出,上周即疾管署今年監測的第44周,10月27日至11月2日的門急診就診計1萬9460人次,與前一周的1萬8594人次相比上升4.7%,疫情呈上升趨勢且處流行期,並且新增2例D68型輕症,以及1例克沙奇病毒B4併發重症。
近四周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今年累計6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克沙奇A10型2例及克沙奇B4型1例,其中5例為未滿1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
防疫醫師林詠青指出,腸病毒重症為南部未滿1個月女嬰,為早產兒並且體重偏低,出生一周後開始陸續出現發燒、皮膚有斑點,腦脊髓液檢查有腸病毒,並且有活力下降、呼吸急促、肝指數上升、血小板下降,通報為腸病毒重症並收住新生兒加護病房。女嬰為感染克沙奇病毒B4併發重症,並且併發無菌性腦膜炎、心肌炎、肝炎;經過治療後症狀已改善,目前仍在加護病房觀察中。
林詠青指出,根據疫調,從女嬰出生前兩周,母親及同住家人都沒有相關症狀,加上出生後並沒從醫院返家,沒有社區接觸史,住院期間的接觸者也沒有腸病毒症狀,目前感染源待釐清。目前推斷可能是無症狀帶原者傳染。
新生兒感染腸病毒的症狀跟幼兒不相同。林詠青提醒,新生兒腸病毒症狀包括發燒、食慾下降、躁動、皮膚出疹,腹瀉嘔吐,嚴重可能會引發凝血功能異常、心肌炎、肝炎腦炎、敗血症等。
曾淑慧指出,以往腸病毒都是在3月底、4月初進入流行期,5、6月達到高峰,但是全年都可流行。今年腸病毒反常到此刻都在流行,上周就診數更是歷年同期新高,可能是因為腸病毒型別多,以及新冠疫情的免疫負債有關。
腸病毒的傳染力強,在人與人密切接觸、互動頻繁的地方最容易傳播,例如家庭、幼兒園、安親班及托嬰中心等。林詠青呼籲請家長與教托育機構人員,多加留意嬰幼兒健康狀況,並加強教導學童落實肥皂勤洗手,及生病在家休息等良好衛生觀念,並注意居家、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與重點消毒,定期以含氯漂白水清潔消毒環境、幼兒常接觸的物品及玩具等。
另,成人外出或工作返家後,應先更衣再摟抱幼兒,孕婦、新生兒及幼童盡量避免與病患接觸,降低病毒傳播的機會,醫院嬰兒室、托嬰中心及產後護理之家並應落實訪客管理規範及相關感染管制措施。
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2024/11/05 14:33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8339030?from=udn-ch1_breaknews-1-99-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