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彭博5日報導,中國監管機關範圍廣泛的權力使中國一些企業難以完成併購或上市交易,讓數十億美元的交易案因而遭到擱置。
彭博彙編數據顯示,今年涉及中企的收購與併購交易額2500億美元,預料將創2013年以來最低點,與此同時,中企在香港首度公開募股(IPO)的集資金額約90億美元,不到4年前近520億美元的5分之1,整體交易活動與印度、日本等市場相去甚遠。
知情人士指出,過去幾年取得相關監管批准越來越困難。從國家到地方層級,以及特定產業的不同監管單位都能參與交易審查,這些機關往往有不同的要求與問題,有時超出明文規則與程序。
報導說,包括希音(Shein)、抖音母公司字節跳動與螞蟻集團等知名企業多年來試圖上市,但卻深陷監管困境,其他交易,比如中國國藥集團私有化中國中藥公司的計畫,因未能通過監管批准而告吹,導致中國中藥市值1天蒸發67億港幣,千禧年管理公司與Athos Capital等避險基金也蒙受鉅額損失。
北京投資銀行香頌資本董事沈萌說,「監管機關不願輕易放棄對尋求海外上市企業的權力;這些都是大型企業,他們的海外上市將導致在地資本外流,可能傷害中國資本市場的形象」。他補充,涉及國有企業的併購交易可能引發貪腐、資產流失、海外風險等監管議題的疑慮,「在當前行政效率下滑的環境下,併購程序可能變得越來越漫長」。
曠日費時的審查程序可能使投資人、企業與投資銀行面臨數月的不確定性,即使最終獲得批准的交易也是如此,然而不僅監管要求,美國總統大選、中國經濟狀況以及地緣政治緊張也是相關交易的重大變因。
3年前網約車巨頭滴滴出行無視美中緊張持續,在未獲北京最終批准仍在美上市,不到1年便在中國監管壓力下從紐約退市。康乃狄克大學教授Yiming Qian說,「滴滴的例子明確顯示,如果中國證監會反對,中國企業就不能在海外上市,證監會對在中國註冊或在中國營運的公司握有權力」。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2024/11/05 20:24
轉載自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853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