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本來視為理所當然的生活,出現了幻聽、妄想,或是身體功能上的變化,都可能讓我們所認識的他/她看似變了個人。 示意圖/Ingimage
作者:邱壬貞(臨床心理師)
當本來視為理所當然的生活,出現了幻聽、妄想,或是身體功能上的變化,都可能讓我們所認識的他/她看似變了個人。
此時,不論能不能理解背後的原因,身為照顧者的我們,多少會有些疲憊。以下提供幾個在這樣的變化下可行的應對方式,如果覺得要做的好多好有壓力,先看看文章最後一段也可以喔!
開始懷疑東懷疑西,甚至認為我們要害他、偷了他的東西、背後拼命說他壞話,或被外星人假冒了:
看到這些症狀,第一眼我們想到的是幻聽妄想,但實際上,只要「不安」,就會出現。因為當一個健康的人,隨著衰老出現視聽味嗅問題,或部分長輩早期經歷過白色恐怖時期,經驗過監聽、假冒等等不安感受,即使沒有幻聽妄想,無論是回顧過去經驗,或面對逐漸模糊的感官世界,也會產生不安,想知道現在到底發生甚麼事,有沒有什麼不知道的狀況出現。面對這種情況,如果反駁回嘴,只會讓被照顧的人覺得我們心裡有鬼,或為自己的感覺功能更加沒信心,只能以更多的不安來掩蓋。
因此,面對疑神疑鬼,首要緩解不安:不去反駁被照顧者的觀點,不特別點出他的想法紕漏,甚至在必要時,如同〈瀑布〉電影中,女兒面對緊張、擔心門外有士兵的媽媽,自己出門製造聲音,假裝把士兵趕跑,再走回家門告訴媽媽問題解決了,這些做法,都有助於轉移、減少被照顧的人的不安。
有人開始錯誤使用生活用品,例如把筷子當成牙刷、牙刷當成攪拌棒、熱水壺裡加鹽巴:
這時,可能是心不在焉、注意力被情緒干擾而不集中,也可能是失用症(apraxia),忘記這些東西該如何使用,如果刻意放大這件事,只會讓被照顧的人自尊受損,本來還想嘗試,現在卻更懶得去做任何事情,或在拿取物品時更加容易分心出錯。
因此,面對誤用工具,我們要協助他們有辦法依靠自己,願意嘗試用最簡單的方式去使用工具,在工具旁邊貼大字報、箭頭或數字說明,練習讓他按照步驟執行。例如在擺放筷子的櫃子用圖畫或文字說明筷子如何使用,萬一真的忘記,輕聲提醒就好。
變得暴躁易怒,凡事都容易生氣、打人或指責你的各種作為
生氣有很多種可能:發現自己能力變差,只能透過指揮別人,來確立自己身為長輩的位子;本來就脾氣不好、喜歡罵人,現在只是因為要照顧他、在長時數的相處下產生摩擦;身體不舒服,想找事情罵一罵發洩一下;被幻聽、妄想等各種症狀干擾,認為我們對他不好,為了保護自己而開罵……
不論過去脾氣好壞,只要現在這個人容易生氣,就會讓照顧者面臨壓力,當下回嘴或為自己辯解,也是引發更大的爭吵,很難真正為自己辯護,甚至,有些長輩因為記性不好,之後忘了這件事,卻還是記得你們之間鬧得很不愉快,在未來的相處更不想對你友善。
因此,與其讓怒火蔓延、留下不開心的感覺,不如找方法冷處理,無論是降低音量、暫時離開現場,或找他有興趣的事情,例如準備開演的連續劇、有趣的報紙故事或遊戲、派出他最疼愛的孫子女去找他玩,盡可能找方法轉移他的注意力、平息當下戰火,等情緒冷靜下來,如果他還有印象發生什麼事,再一起討論,了解他生氣的原因,並為自己發聲。
流淚哭泣,不想做任何事情
遇到挫折、症狀帶來的緩慢與懶散感,面對復健中能力突然掉下來的事實、想到過去的事情等等,會哭的原因就像你我有百百種,需要一段時間慢慢理解與討論,至於哭的當下,讓他好好哭,也好好休息,想要而我們有心力時,就陪他聊聊天,等到他情緒好一點了,再鼓勵他繼續嘗試。
看完這些,會不會覺得好多、好累、好複雜、好想就這樣放著不管?那也很正常。會有喜怒哀樂,是因為我們面對的是親近的子女、手足、伴侶、父母等,有著血緣關係、看過過去他/她的樣貌,也擁有和他/她一起的故事,勢必有著各種羈絆、期待與變化的感觸,不想充當專業工作者教導身旁的人時,就當個賭氣的家人吧!即使都不做,想要賭氣一下,也是可以的,因為這就是家人間,才會有的情緒。
(本文經《擁抱心理心理諮商所》授權,原文出處「身旁的人個性變了,我該怎麼辦?」,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2024/11/03 15:13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121484/8334701?from=udn-ch1_breaknews-1-99-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