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通訊社-提升跨太平洋後勤補給 美軍搶搭商業航運「順風船」

〔編譯孫宇青/綜合報導〕美國《華爾街日報》1日報導,美軍除了積極擴充及升級軍備和技術外,也與商業航運公司密切協商合作,緊鑼密鼓將航運路線整合為美軍「危機供應鏈」的一環,以便在戰爭爆發時確保後勤補給充足且順暢,尤其是應對一旦與中國開戰,美軍必須跨越廣大太平洋持續作戰的艱鉅任務。

美國國防部運輸司令部(Transcom)自去年底以來,每2週與私人商業航運高階主管開會,討論如何確保戰時後勤補給能夠持續數月、甚至數年,避免作戰中的部隊陷入癱瘓,因為士兵需要食物和水,軍備需要燃料和備用零件,槍砲需要彈藥,受傷的士兵也需要撤離。

然而,美軍的貨機和貨船數量不足且老朽,目前可利用的船舶僅44艘,其中有28艘將在8年內退役,新船採購卻一再延宕。

在戰時,後勤補給線是敵軍的主要目標。俄羅斯前年入侵烏克蘭後,後勤遭烏軍摧毀,力量大大被削弱,強大的後勤則能嚇阻敵軍行動。美蘇冷戰期間,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成員國即經常展示美國軍隊和裝備大量輸入的情況。

然而,中國如今不僅是美國的軍事競爭對手,更是全球最大物流市場,北京控制本國商業航運商、外國港口設施和遍布全球的貨物數據網絡,在衝突中即可發揮軍事用途,用以削弱美國。

2003年波斯灣戰爭期間,五角大廈派165艘船「暢行無阻」穿越大西洋為戰場進行補給,但與中國的戰爭不僅需要在更危險的條件下運輸更多物資和裝備,太平洋也遠比大西洋廣闊。

如果美中開戰,五角大廈目前僅保證最多可派出約200艘船進行後勤。據了解,在與中國的衝突中,美軍約有90%的物資必須透過海運運送。甫退役的運輸司令部司令范歐沃斯特(Jacqueline Van Ovost)不諱言,「後勤承擔著一切」,卻得到比戰機還少的關注。

運輸司令部希望商業航運公司能夠處理戰區以外的軍事後勤,承擔80%的貨運,可能需要數百艘船,五角大廈則專心處理靠近前線的後勤補給。由於在戰時協調龐大的商船和飛機機隊與軍事裝備,是一項艱鉅的任務,運輸司令部目前使用約280個軟體系統來採購、入倉及運輸從彈藥到番茄醬等無所不包的物資。

范歐沃斯特抓住商業航運公司渴求國防合約的心理,與相關企業整合。以燃料運輸船為例,美軍在戰時需要100多艘商船協助,目前已確保10艘。

相較之下,中國目前擁有7000多艘商船,規模達全球總數的6分之1,僅希臘可與中國比擬。美國國會為了糾正這種不平衡,允許海事局採購外國製造的二手船舶,改裝後供己使用,但目前僅9艘著手進行,被戲稱是「給癌症患者的繃帶」。

讓五角大廈更頭疼的是,不確定商業航運公司在戰時是否真的會讓船隻承擔風險,且他們也可能缺乏能在惡劣環境下執行運輸任務的商船水手。

地理則是另一個棘手問題,因為美中潛在戰鬥可能發生在台灣附近,亦即中國海岸附近,這易於人民解放軍進行後勤補給,但美軍貨船大約需要三週才能橫渡太平洋,在這期間還很容易被中國潛艦、戰機和火箭鎖定。

自從納粹德國潛艦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追捕橫跨大西洋的盟軍運輸船隊以來,美國就不曾面臨這種「後勤競賽」(contested logistics)的挑戰,遑論美軍現在同時面臨俄國、伊朗、北韓,甚至葉門叛軍「青年運動」等武裝份子的威脅。

2024/11/01 20:07

轉載自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849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