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專門治療癌症的醫師,想要積極治療病人是必然,新任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的褚乃銘認為,給病人最好的照顧,就是他最需要的照顧。記者邱德祥/攝影
身為專門治療癌症的醫師,想要積極治療病人是必然,新任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的褚乃銘認為,給病人最好的照顧,就是他最需要的照顧。雖然藥物、新科技的進展提高癌症病人存活率,但醫學有其極限,必要時也要幫助病人坦然面對生命的最後一哩路。
行醫生涯中,有位病人讓褚乃銘一直記得,是一位罹患鼻咽癌的40多歲男子,雖然接受治療,但又復發,病況來勢洶洶。病人問:我還可以活多久?褚乃銘說因為肺、肝都轉移,無法說多久,「但我們要不要盡量治療?」病人再問:我有沒有可能還有半年?褚乃銘不敢確定,只說若先有一些治療,才可以預測得精準一些。
病人於是說「你告訴我半年左右,是不是?」病人隨即跟褚乃銘說,他決定不治療。因為他在大陸有投資很多東西,「我一定要在沒掉頭髮,看起來還健康的時候,去把錢要回來。」病人才40多歲,他把錢拿回來準備留給太太和孩子,讓他們未來有保障。
「如果我去的時候病懨懨的,我說要把錢撤回來,人家不會給我。」病人於是從天津、上海等地,拿回過去投資的錢。再來看褚乃銘時說,「我把錢要回來了,但我現在體力不好,說話說都喘,可能不適合治療。」病人拒絕褚乃銘建議的溫和治療,選擇在家裡附近的醫院接受安寧治療,住院2、3周後,離開人世。
褚乃銘說,雖然這位病人沒有接受積極的治療,但他做出對家人最好,也讓自己安心的選擇。弄清楚病人真正最需要的是什麼,給他最需要的協助,就是最好的治療。
所以,褚乃銘認為,安寧治療也是一種治療方式,讓病人坦然面對生命的最後一哩路,「安寧照顧不是什麼都不做,也有積極的一面,就算醫療上實在束手無策,也能讓病人減少疼痛、有尊嚴、安詳的離世。」安寧療護也不一定要在醫院中進行,重要的是讓病人和家屬一起參與,共同做出決定。
不過,癌症治療的進步的確使許多病人在治療後,繼續人生及完成心願。一位80多歲老先生,10幾年前來從高雄來和信醫院治療膀胱癌,他一問始就問,醫師我能不能撐久一點,治療一年?後來他又問,我有沒有機會看到孫子醫學院畢業,當時他的孫子醫學系三年級。
後來孫子畢業了,老先生再問,「也許我不該這麼貪心,但很想看到孫子結婚生孩子。」這次褚乃銘回答,「那你得叫孫子趕快先找到女朋友。」畢竟老先生得的是膀胱癌,而且一開始發現時還蠻嚴重的。
也有一位80多歲老太太,肺癌第四期,那時候標靶藥物艾瑞莎剛出來,國內有藥,但健保沒有給付。老太太的孫女和女婿是美國名校畢業,在美國諮詢過醫師,並未建議使用艾瑞莎,但有媒體報導艾瑞莎對沒有吸菸的東方女性療效佳,他們決定自費治療。老太太接受治療,維持了7年多,且生活品質很好,還去美國看孫子,玩得很愉快。
褚乃銘認為,醫者始終要把病人的意願放在第一位,給予最大的幫助與恰當的治療。他也希望,自己成為跟得上時代、學習新知的院長,並多方位地考量,不以最新或最貴的治療途徑為出發點,而是盡力提供病人最不痛苦但相對有效、可維持生活品質的治療方案。
2024/11/01 16:09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8331609?from=udn-ch1_breaknews-1-99-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