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歲陳先生年初腎臟功能逐步惡化,需長期洗腎,最近一次回診,腎臟科醫師覺得不對勁,轉介至血液腫瘤科門診,接受進一步檢查,這才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血液腫瘤科醫師表示,此種血癌症狀表現多樣性,不少癌友反覆至骨科、腎臟科等科別就醫,最後才被確診為血癌。
「多發性骨髓瘤?這是哪一種癌症?」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李啟誠表示,門診時常有患者及家屬被告知病情時,露出茫然表情,直到告知這是血癌的一種,才覺得事態嚴重,萬分焦慮。
李啟誠表示,血液癌症可分為白血病、淋巴癌、多發性骨髓瘤,其中以白血病與淋巴癌占比最多,多發性骨髓瘤人數較少,一年約新增700多人,因早期症狀不典型,大部分患者在掛了骨科、腎臟科、甚至心臟科,最後被轉介至血液腫瘤科門診。
多發性骨髓瘤是骨髓中的漿細胞異常增生的疾病,好發於老年人,男多於女,最新癌症報告顯示,2021年新增765名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李啟誠說,隨著人口老化,未來罹患此類癌症人數預估會持續上升。
多發性骨髓瘤症狀可比喻為「CRAB(螃蟹)症狀」,但因不具特異性,以致許多病人先至其他科別就醫,分述如下:
一、高血鈣(Hypercalcemia, C):骨頭容易被溶解,釋出高血鈣導致神智昏沉,被送至急診緊急處理。
二、腎功能病變(Renal failure, R):腎功能異常,而至腎臟科門診尋求協助。
三、貧血(Anemia, A):身體虛弱、喘,可能掛了一般內科、心臟科等門診。
四、骨頭病變(Bone lesions, B):容易背痛、病理性骨折,通常至骨科就醫。
陳先生就是典型個案,腎功能莫名變差,在洗腎半年多後,才被轉診至血液腫瘤科,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所引發的腎衰竭。
「多發性骨髓瘤是無法治癒的血癌,患者須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李啟誠說,幾乎每位多發性骨髓瘤病人均會面臨復發命運,一次又一次,間隔時間愈來愈短,疾病惡化與死亡風險隨之攀升,臨床觀察,一線治療到二線治療間,可高達3成病友死亡,平均存活5到7年。
除自體幹細胞移植外,多發性骨髓瘤的藥物治療,包括,蛋白酶體抑制劑、免疫調節劑、抗CD38單株抗體、類固醇,及發展中的單株抗體、雙特異性抗體藥物、CAR-T細胞治療等。李啟誠表示,目前以合併療法為主流,其中四合一治療已成國際趨勢,例如,歐洲腫瘤醫學會臨床指引就以四合一組合列為優先治療選擇,而日本與香港等亞洲地區也已跟進,並納入醫療給付。
2024年EHA(歐洲血液學協會)大會相關研究建議,骨髓幹細胞移植前後如能完成全程治療,將可提高疾病緩解的機率,不過,術前8次、術後9次,共需17次,自費費用恐超過200萬元。李啟誠為病友請命,希望在疾病第一階段就能獲得最好的治療,以延長疾病穩定期,並可節省日後醫療資源。
2024/10/30 04:30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8324679?from=udn-ch1_breaknews-1-99-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