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近年政府積極推動區間測速科技執法,不過,國民黨立委葉元之質疑,設備故障或未通過檢驗、速限設定不合理、執法寬容值不明確等問題,已被民眾認為是「交通陷阱」。對此,交通部表示,今(2024)年1至9月全國48處區間測速設置地點,取締總件數7萬517件與去年同期相較,大減8萬5678件,有效降低肇事風險。
葉元之向行政院提出書面質詢表示,「區間測速」是利用「區間平均速率」測速系統取締違反道路速限規定,其以車輛行經某路段特定兩點間固定距離,除以車輛行駛時間,取得「平均速率」。
葉元之指出,現行車輛在測速路段行駛時間是判斷駕駛人是否違反速限規定的關鍵資訊。參考現行網路對時機制分析,建置「區間測速」系統必須注意的時間誤差,包括未能及時對時與校時,導致上、下游偵測設備時鐘不同步;校時過程中,系統受到干擾引起之誤差;時鐘故障,系統仍然運作所造成之誤差等,因此區間測速並不完全公平,相當容易受機器軟硬體或更新影響。
葉元之說,民眾普遍對區間測速的公平性和合理性質疑,許多民眾反映,區間測速的設置地點和限速標準不夠透明,容易讓人感到措手不及。某些路段的限速過低,與實際道路狀況不符,導致駕駛人一不小心就超速,增加被罰的可能性。這種執法方式被形容為「交通陷阱」,引發對政府公信力質疑。
葉元之建議,全國區間測速必須強化設備檢驗與認證、合理設定速限、明確執法寬容值、提升資訊透明度,若無法達成這四點,建請停用,並進行總體檢。
交通部表示,今年1至9月全國48處區間測速設置地點,與去年同期交通事故件數比較,發生件數減少100件、死亡減少1人、受傷減少135人,另取締總件數7萬517件與去年同期相較,減少8萬5678件,顯見運用區間測速執法可有效降低肇事風險、減少交通事故及降低攔檢風險。
交通部指出,已請警察機關協調道路主管機關,研商區間測速路段道路速限應依據路段特性與交通流量,合理設定速限,對於行車速度未超過規定之最高時速10公里,將加強宣導,避免民眾誤解。此外,也定期將區間測速設備設置地點、測速範圍及舉發數量於政府資料開放平台公布,以提高執法透明度。
2024/10/30 08:55
轉載自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4846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