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通訊社-高雄茄萣、梓官保有烏魚文化、信仰習俗 學者籲政府重視保存

〔記者蘇福男/高雄報導〕高雄茄萣、梓官兩大捕烏基地雖風光不再,地方仍保有烏魚傳統文化、信仰習俗,專家學者視為珍貴無形文化資產,呼籲政府應重視保存。

台鋼科技大學兼任教授、高雄學人文協會理事長簡文敏去年率研究團隊實地記錄金鑾宮烏魚公籤祭儀,向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報無形文化資產審查。

他指出,茄萣金鑾宮烏魚公籤祭儀反映漢人先民自荷蘭時期前,即已在台灣西部沿海捕撈烏魚的歷史,以及衛星與海洋科技未發達之前,藉由對節氣的傳統知識與實踐和媽祖信仰的虔誠,獲得撈捕的訊息,與增強捕獲烏魚的信心。

漁民依據歌仔戲情節來註解籤詩,具有特殊性,能促使傳統歌仔戲的保存獲得相輔相成的效果;各漁船並將烏魚公籤攜回漁寮,再請王爺或其他神明針對公籤做更精細的請示,顯示該地區境主宮、角頭廟和王爺之間的連結關係,同時反映了此一地方社會結構的特質,都是茄萣烏魚公籤祭儀的特色。

海洋大學「海洋教育讀本」編纂委員陳志鵬表示,烏魚文化是台灣近海漁業文化的核心,在時間、空間和文化上都有相當的厚度,日治初期從茄萣、梓官、旗津到東港都有相關的烏魚蹤跡和故事,烏魚文化正加速消失中,僅存的烏魚文化習俗信仰亟須加以保存。

他認為無形文化財的呈現,遠比建立文物館或為觀光客安排的傳統重現活動更有價值與真實性,善加利用漁村蹤跡的點串連成線,同樣也能開發出精彩的觀光與學習參觀路線,讓這項文化傳統能永續進行。

宮廟文化研究達人陳奕樑表示,跋烏魚公籤是茄萣漁村珍貴的無形文化資產,不管烏魚捕獲量多寡,都應予以保留;台灣文化研究學者蘇瑞展也指出,絕無僅有的烏魚公籤,代表曾經活躍的產業文化,作為文化的載體,烏魚公籤除了是茄萣捕烏基地所留存的文化印記,更是珍貴的無形文化資產,值得珍視與保存,若因不再符合時代需求而退出歷史舞台,勢將漸漸被遺忘,成為集體記憶的斷鍊。

2024/10/27 09:22

轉載自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4843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