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通訊社-【專家之眼】華南華東共軍面對「潭美」侵襲如臨大敵

今年北半球太平洋地區第20號「潭美」颱風從22日凌晨2時生成,受東北季風加上颱風外圍環流影響,可能有共伴效應發生,台灣迎風面雨勢猛烈且持續。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今年北半球太平洋地區第20號「潭美」颱風從22日凌晨2時正式生成後,雖然其預計移動路徑直接侵擾臺灣機率不高,但是由於當時其與位於西太平洋遠方海面本年度第25號熱帶低壓,後續有可能會生成第21號「康芮」颱風,再加上由北方南下季節性冷氣團,將有極高機率產生共伴效應,形成劇烈降雨以及嚴重強風與浪湧,因此讓各國氣象單位與預報機構都十分重視。

數日後果如各方預測,25日上午7時「康芮」颱風正式生成,但在其正式生成前,臺灣東北部以及花東地區受到「潭美」颱風外圍環流與東北季風交互影響,已經遭遇區域強降雨侵襲。

未來「康芮」颱風以及「潭美」颱風移動路徑,是否距離會接近到互相干擾產生「藤原效應」仍有待觀察,但「潭美」颱風在穿越菲律賓進入南海後,因為先後受到不同高壓反氣旋引導,因此將會產生極為少見東西反覆游移路徑變動現象,同時亦將因為各個氣旋不同牽引效應極為複雜,讓其移動速度亦將充滿變數。

正因為「潭美」颱風未來移動路徑將直指南海中沙以及西沙海域,共軍面對「潭美」颱風侵襲威脅,考量南海島礁港口與機場設施,面對颱風破壞力時,所能提供艦艇與戰機防護與掩蔽能力不足,因此早在「潭美」颱風生成初期,就展開各項防颱防護與疏散應變作為,透過調整兵力部署,以如臨大敵姿態應對自然災害侵襲。

基本上就地面部隊來說,除因營舍駐地可能因為地勢較低,在面臨降雨量過大時,可能遭致侵害而必須調整部署外,通常都是透過加強防護就地防颱,採取相對起來較不複雜之應變方案。但艦艇與戰機部隊就必須考慮駐地港口與機場設施,能否獲得自然地理形勢提供掩護,再考量駐地建物強度與排水設施,可否有效降低風勢與避免因降雨量過高,讓艦艇與戰機產生損害。

因此當20日遼寧艦編隊通過臺灣海峽駛返華北駐地時,鮮少有軍事觀察者注意到其可能因為「潭美」颱風即將進入南海,海南榆林三亞軍港亦有可能遭受侵襲,因此才會配合疏散移泊防颱方案,直接率領編隊各艦駛返華北。但各種跡象顯示,駐防西沙群島共軍艦艇與戰機,顯然是透過移駐其他港口與機場,實施移駐防颱。

原則上共軍艦艇部隊共計有就地靠泊或是錨泊防颱、移泊他港防颱以及海上機動防颱三種防颱方案;戰機部隊則是具有進入機庫就地防颱或是移駐其他機場防颱兩個選項。就目前看來,南海永暑礁、渚碧礁以及美濟礁三個機場與港口,距離「潭美」颱風移動路徑具有相當距離,其駐防艦艇與戰機很有可能還是就地保持警戒,但不至於會透過疏散移駐返回海南島防颱。

同時就風浪預報資料分析,除黃岩島直接位於「潭美」颱風移動路徑,風浪可高達九至十級外,其餘華陽礁、南薰礁、赤瓜礁以及東門礁,應當氣象與海象不至於明顯轉劣,原則上還是會繼續就地防颱。就軍事態勢來說,在「潭美」颱風進入南海,預計路徑將反覆游移數日期間內,共軍海南島與南海諸島駐防兵力,受到不利氣象影響,無法相互策應支援,會形成短暫兵力分割態勢。

至於華南與華東地區共軍沿海軍港以及戰機基地,還是會考量「潭美」颱風與北方南下季節性冷氣團產生共伴效應,特別是在南部戰區與東部戰區交界沿岸海域,還有臺灣海峽中部與北部海域,都會因強風與降雨形成間接性惡劣海象,空中戰機與艦艇活動態勢都會因此受到影響。

至於海南島海口、文昌、樂東與東方四個地級市海域,在24日正處於天文高潮期,因此共軍沿海相關部隊亦將依據氣象單位所發布浪湧三級警報,採取相對應措施。秋颱來襲因為與季風冷氣團產生交互作用,共軍華南與華東軍事氣象預報單位,通常都會採取高度警戒態勢。配合多項民間港口海事部門宣告客運渡輪船班停航,共軍在沿海地區演訓以及射擊活動亦會配合調整。

各國軍事活動都會受氣象影響,在面臨極端氣象狀況會受到侵襲時,相關軍事部署調整、兵力調動移防進駐與應變措施,更是情報蒐集重要資訊;因此在颱風來襲前,各種空中情報蒐集儎臺活動頻率亦會增高,通信截聽更是重要工作重點。

自從共軍機艦愈來愈接近臺灣本島周邊海空域,並且保持經常性常態部署與活動後,共軍南部戰區與東部戰區例常氣象蒐集與預報作業,亦自然更向西太平洋海域及空域擴展。但是吾人要反省,針對共軍活動態勢變化,國軍氣象蒐集與預報範圍是否亦隨之調整呢?難道真是井深不知風雨大嗎?

2024/10/26 05:07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10930/8317172?from=udn-ch1_breaknews-1-99-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