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通訊社-【重磅快評】賴清德應在古寧頭看到未解的內戰而非台獨的源頭

今天是古寧頭戰役75周年紀念日,總統賴清德一早就到金門主持追思祭悼典禮,並與老兵等相關人士握手致意。記者蔡家蓁/攝影

賴清德風塵僕僕親自飛到金門主持「古寧頭戰役75週年追思祭悼典禮」,然後在藉與參戰官兵及眷屬午宴前致詞,闡述他對這段歷史的政治意涵。他說,古寧頭戰役,是國軍保衛台海和平的第一場勝仗,阻止了共軍的進犯,從這個勝利開始,奠定了往後安定的基礎,中華民國得以在台澎金馬落地生根75年。

這句「中華民國得以在台澎金馬落地生根75年」頗值玩味,意思大概就是中華民國已在台灣落了地、生了根,就該與它原生的土壤告別,從此歸於這海外一嵎,結蒂生枝、瓜繁葉茂,彼岸塵俗煩事自不必再過問矣。

這有點像半個多世紀前,蟄居香港的新儒家代表唐君毅發表的「靈根自植」論,1963年他在《花果飄零及靈根自植》一長文中說,「能自作主宰之人,即真正之人。此種人在任何環境上,亦皆可成為一自作主宰者。故無論其飄零何處,亦皆能自植靈根。」

做為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賴清德的整個致詞稿竟未用「台灣」去指代他認定的國家,而是極其小心地都以「中華民國」、或「國家」進行表述;讓人以為,賴總統終於走回中華民國的歷史脈絡了。

但真相當然並非如此。唐君毅主張靈根自植,是一種無奈的心境,是因為看到「大陸人民為馬克思之思想所奴隸之可憫,台灣反攻未有期,海外從事民主運動政治運動者之四分五裂」,甚至以為,「縱然中共崩潰,亦不知河山如何收拾」;所以才認為,中華文化的花果無論落於何地,皆能在異地上長出靈根。那其中依然懷著一種遙遠的期待,希望異地上長出的秀美花果,能有朝再飄回故國,並在已「不知如何收拾」的山河上,重植靈根。

賴清德卻不做此想。首先,他植的並不是中華文化的靈根。他的根是他就職演說時提及的「 1624年從臺南出發」的歷史。1624年,正是荷蘭以熱蘭遮城為中樞開啟統治台灣的殖民開端,亦即他的靈根,是深深嚮往著大航海時期自西方搖著帆槳到東亞掠奪的殖民者的精神譜系;故此,他所提起的古寧頭,不過是已在此生息三百餘年的台灣,又一次與中土的交戰而已;而其軍事上的勝利,已讓台灣再次奪取了未來再在島上生養數百年的政治權利。

古寧頭戰役的真正解法是:它是中國內戰在兩岸劃海分治時期的一次經典、具象的展示;它表明了,即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成立了,中華民國失去大片江山只能瑟縮台灣,這場戰役仍然不失其為中國之內戰的本質。這一內戰的本質,並繼續由與古寧頭同時發生的舟山戰役、及之後的東山島戰役、一江山戰役與大陳島撤退,以及更晚的823砲戰,所共同輝映。

賴清德應在金門這一個只與大陸一水之隔的小島上,重新理解與感受:台灣並不是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啟的,因為鄭成功就是在金門啟航,過了黑水溝後包圍熱蘭遮城,將紅毛的殖民者驅逐,讓台灣復歸漢土的。而台灣不可能僅憑一灣海峽就想永久脫離中國,也應是他二度赴金應該得到的領悟。

不過,值得鼓舞的是,賴總統畢竟正視了古寧頭,當他親眼看到了國共內戰曾經的現場,也就目睹了中華民國離亂的掙扎與痛楚,並有了思索整體中國歷史與發展的可能,從而得到兩岸不應被外力左右重新走上戰爭,而必須以數千年積澱的文化深度尋求政治解決的結論。

2024/10/25 15:48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6656/8316145?from=udn-ch1_breaknews-1-99-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