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通訊社-500萬人蕁麻疹終身至少「牙起來」一次 超過6周恐癢1年

自發性風疹塊或血管性水腫持續超過6周,數多半屬於慢性自發性蕁麻診。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圖/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提供

有些蕁麻疹好發族群,天氣一變化就發作,往往被親友當作「氣象諮詢站」。不過,蕁麻疹有急性、慢性之分,若是急性過敏,患者往往覺得「忍一下」就好,但反覆持續6周以上,就有很大的機會是慢性蕁麻疹,估計患者有16萬人,女性罹患風險較男性高2倍。



蕁麻疹有急性、慢性,自發性風疹塊或血管性水腫持續超過6周,多半屬於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急性患者症狀通常為急性過敏,症狀多半在數日或1至2周內消失,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趙曉秋就分享,自己一吃蚵仔煎就發作,常常想著:「要不要先吞2顆抗組織胺。」而她的孩子會因情緒誘發蕁麻疹,一安撫就消退,所以自己盡量避免罵小孩。

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陳俊賓表示,當全身皮膚出現形狀不規則、大小不一的紅疹時,患者會以為忍一下就好,或與急性蕁麻疹、過敏等混淆等,有人嘗試調整生活習慣、改善環境、避免特定食物等,卻未好好就醫治療,使得症狀一直反覆出現、無法痊癒,從症狀到確診平均長達2年,較其他皮膚疾病來得久。

陳俊賓提醒,遇到皮膚疾病時要先釐清成因、症狀與發作時間,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大多數和食物、空氣髒汙「沒有直接關係」,主要成因為自體免疫系統過度活化,進而錯誤地攻擊自身的皮膚組織與觸發炎症反應,難以自然緩解,頻繁發作下,更容易合併甲狀腺炎、焦慮症、憂鬱症和自體免疫疾病多種不同病症,其中,患者罹患憂鬱症的風險為常人的6倍。

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卓雍哲表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為皮膚免疫系統過度活化,當壓力、慢性發炎等誘發因素出現時,會出現症狀,女性病患約為男性的2倍,曾有位40歲左右的「三明治世代」女性,開始出現不明紅疹、排除過敏原後仍持續發癢,卻沒有警覺,直到下屬以無法承受她「情緒不穩」、「脾氣暴躁」為由提出離職,才驚覺壓力和紅疹,已經對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可依照現行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的治療共識逐步治療,卓雍哲指出,第二代長效型抗組織胺為第一線用藥,須每天服藥;若治療效果不彰,可考慮依照治療共識的建議,增加長效型抗組織胺的劑量,或加入生物製劑進一步治療。



卓雍哲進一步表示,患者在用藥過程中,要持續記錄蕁麻疹檢測表,並與醫師溝通討論最佳藥物治療策略。並透過調整生活節奏與作息,紓解壓力,幫助改善病情。



趙曉秋指出,為幫助患者及早建立正確衛教資訊,並落實自我檢測與病情記錄,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推出LINE官方帳號,整合「國際通用UAS7蕁麻疹檢測表」、「蕁麻疹治療共識」等衛教資訊,加強民眾對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認知,也能藉由小遊戲,了解目前治療控制程度,更提醒要每天記錄蕁麻疹狀況,回診時能更清楚表述自身的皮膚症狀,幫助醫師決策診斷。


2024/10/24 12:54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8313111?from=udn-ch1_breaknews-1-99-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