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通訊社-天文學家發現古老孤獨類星體 挑戰黑洞成長理論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宇宙中存在著一些最明亮的星體——類星體(quasar),它們是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在吞噬周圍氣體和塵埃時釋放出巨大能量所形成的。

科學家一直以來認為,早期宇宙中,類星體應該誕生於高密度物質區域,周圍會伴隨著許多小型星系。然而,由麻省理工學院(MIT)主導的一項最新研究,利用美國航太總署(NASA) 的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JWST)回溯 130 億年前的宇宙,觀察了五個已知古老類星體的宇宙環境,發現這些類星體周圍的星系數量出乎意料地少。

《每日科學》(Science Daily)報導,其中一些類星體位於擁擠的星系團中,周圍有 50 多個鄰近星系,符合科學家的預測。但另一些類星體卻漂浮在宇宙中,周圍幾乎空無一物,只有少數流浪星系相伴。

這些「孤獨」的類星體,挑戰了科學家對超大質量黑洞早期形成的認知,因為他們無法解釋這些類星體是如何在缺乏周圍物質的情況下,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成長為如此巨大。

MIT 物理學助理教授埃勒斯(Anna-Christina Eilers)表示:「與之前的觀點相反,我們發現平均而言,这些類星體不一定位於早期宇宙中密度最高的區域。其中一些似乎身處宇宙的『空無一物』之中。」

「如果它們似乎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吸食,很難解釋這些類星體是如何成長得如此之大的。」

一種可能性是,這些類星體可能並不像看起來那樣孤立,而是被大量的塵埃遮蔽,因此無法被觀測到。埃勒斯和她的同事希望調整他們的觀測,試圖穿透這些宇宙塵埃,以了解類星體在早期宇宙中是如何快速成長的。

埃勒斯和她的同事將他們的發現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2024/10/20 09:40

轉載自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836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