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通訊社-史上首顆「失敗恆星」被誤會30年! 原來2顆緊抱彼此互繞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1995年確認的第一顆棕矮星「葛利斯 229B」(Gliese 229B),一直有一個謎團未解:它的質量和亮度不相稱。經過30年後,這個謎團終於解開,原來Gliese 229B並非一顆,而是一對彼此緊密互相環繞的聯星系統。

棕矮星質量介於氣態巨行星和恆星之間,質量比行星大、又不足以成為正式恆星,因此又有「失敗恆星」之稱。Gliese 229B距離太陽系19光年,1994年由加州理工學院天文學家發現,並於1995年確認,但以其質量約是太陽系最大行星木星的70倍來說,亮度太低,一直令天文學家百思不得其解。

現在,兩份新研究利用位於智利和夏威夷的望遠鏡,重新檢視這顆棕矮星後恍然大悟,原來Gliese 229B並非一顆、而是兩顆棕矮星因引力鎖定成為聯星系統,彼此緊密環繞,又共同繞著一顆小恆星、質量是太陽60%的紅矮星公轉。因此,Gliese 229B被改稱為Gliese 229Ba、229Bb,前者質量是木星的38倍,後者是34倍,現在其觀測亮度終於和質量相符。

這兩份研究報告16日在《自然(Nature)》和《天文物理學期刊通訊(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發表。其中一份研究由加州理工學院物理、數學和天文學部天文學教授馬威特(Dimitri Mawet)、博士生傑瑞.玄(Jerry W. Xuan,譯音)提出,另一份由加州理天文學博士生懷柏克(Sam Whitebook)和「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STScl)」天文學副教授布朗特(Tim Brandt)率領進行。

這對棕矮星互相環繞的週期是12天,彼此相距僅為地球距離月球的16倍。馬威特指出,這項研究解開了亮度和質量不符的疑問,也加深對棕矮星的了解。

傑瑞.玄說,Gliese 229B被視為棕矮星的典型代表,「我們對這個天體性質的認知一直以來都錯了」,這項發現也顯示,棕矮星可能以令人意外的奇特形式出現,以及恆星形成過程的複雜與混亂,「我們應該永遠對有驚喜發現保持開放態度」。

2024/10/19 23:22

轉載自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836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