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通訊社-古代城門都是木門,那攻城為何不用火燒?專家:他們想但不敢做

▲古代士兵攻城時往往不是直接攻打城門,而是使用攻城雲梯攀附在城牆上。(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在古代戰爭中,攻城是常有的事。然而,與影視劇中不同的是,古代士兵攻城時往往不是直接攻打城門,而是使用攻城雲梯攀附在城牆上,從城牆上面攻破城池。這不禁讓人疑惑,既然古代城門都是木門,為何攻城的士兵不直接用火燒?

其實,在歷史專家眼裡,木材易燃,火攻城門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但實際上,古代士兵卻不敢輕易使用火攻之計。

▲在歷史專家眼裡,火攻城門弊大於利,死傷會更慘重。(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首先,古代城門並非易燃物。古代城門大多採用棗木、鐵樺木等堅硬木材製成,並經過特殊處理,具有一定的阻燃性。此外,城門上還覆蓋有鐵皮和鉚釘,進一步增強了城門的防火性能。

其次,古代城門外往往有護城河。如果攻城方採用火攻,守城方可以利用護城河的水輕易撲滅火勢。即使火勢蔓延,城門上的縫隙也能讓守城方直接灌水滅火。

除了城門難以燃燒外,古代士兵不敢火燒城門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避免自投羅網。在古代,城牆並非單純的圍牆,而是一個複雜的防禦體系。在城門後面,往往還有一座甕城。甕城是專門用來應對城門被攻破的情況而設計的。

甕城內設有閘門、千斤頂閘和藏兵洞等設施。一旦敵軍攻入城門,守城方可以迅速放下閘門,將敵軍困在甕城之中。此時,甕城就成了甕中捉鱉的陷阱,敵軍往往難逃覆滅的命運。

▲甕城的設計就如甕中捉鱉的概念,將敵軍困在甕城之中。(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翻開歷史,的確曾經有過士兵在攻城的時候採用火燒城門的辦法,但事實證明這種辦法真的不管用。在《明史》中就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西元1461年,大太監曹吉祥的嗣子曹欽舉兵叛亂,派兵攻打皇城的東安門。曹欽手下的士兵攻城的時候,採取的就是火燒城門的辦法。然而守衛皇宮的士兵卻乘勢加柴,火反而燒得更猛烈了。攻城的士兵雖然將城門燒毀了,但還是被火勢阻擋在城門外。等到明英宗援兵到來,這些反抗軍只能束手就擒。

所以,在歷史專家眼裡,古代士兵攻城並不是不願意燒城門,而是不敢燒城門。因為突破城門,也意味著要進入更兇險的甕城。古人在攻城之時,之所以不選擇火燒城門,是因為這樣的選擇是弊大於利的。如果火燒城門真的能夠行得通的話,為何古人還寧願冒著生命的危險,或者寧願去浪費過多的人力也要搭建雲梯。

更多新聞:清朝皇子為何不能由生母撫養?4大原因曝光,最後一個羞於出口

 

更多新聞:清朝最得寵的丫鬟!升為貴妃為乾隆生下4子 高齡39歲仍還在生孩子

 

更多新聞:神秘洞穴每年「吐魚」上萬斤!村民輕鬆捕撈爽爽吃 專家一看氣炸

 

更多新聞:趙露思與經紀公司撕破臉後,面前只剩三條路 其中一條至少被雪藏四年

2025/01/10 04:31

轉載自三立新聞網: 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592656&utm_campaign=viewall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