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通訊社-分析:英國應更積極運用政策工具 嚇阻台海危機

英國安全事務專家薛特爾-瓊斯(Philip Shetler-Jones)指出,若維持台灣海峽「現狀」、避免台海陷入嚴重安全危機符合英國利益,則英國應更積極採取各項可用政策工具,隨情勢變化而改變作為。

薛特爾-瓊斯近日在英國智庫「皇家聯合軍事研究所」(RUSI)發表評論長文,題為「該更新英國對台政策了」,建議英國政府從外交、經濟、安全、資訊溝通等4大領域調整在印太區域的作為,並與盟友和夥伴合作,強化嚇阻北京、預防局勢升高。

薛特爾-瓊斯是RUSI高階研究員,具海軍陸戰隊背景,曾在聯合國任職、擔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顧問。

他在文章提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在升高對台灣的法律戰,並加大與其他國家的戰略溝通攻勢,以削弱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一個鮮明例子就是強力推動對1971年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的錯誤詮釋,並單方面將北京的「一中原則」與他國政府的「一中政策」強行扣連。

以英國為例,英國的「一中政策」內涵包括台灣地位議題須由台海兩岸民眾和平解決,不同於北京「一中原則」宣稱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省。

英國國會下議院11月底通過動議,反對北京扭曲詮釋聯大2758決議。當時代表政府答詢的外交部印太事務主責官員韋斯特(Catherine West)表示,聯大2758決議未處理台灣地位,該決議不應被用以排除台灣有意義參與聯合國或更廣泛的國際體系;擴大解釋聯大2758決議是企圖「改寫歷史」,不符合台灣、英國及全球利益。

薛特爾-瓊斯指出,英方應持續公開反對北京錯誤詮釋聯大2758決議,並反對北京其他法律戰手段。

在資訊溝通方面,薛特爾-瓊斯提到,英國政府官員應持續強調台海不是北京主張的「中國內部事務」、凸顯台海情勢攸關國際和平繁榮與英國的安全及其他利益。他指出,韋斯特11月下旬在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發表英國印太政策主題演講,卻完全未觸及台海安全問題。

薛特爾-瓊斯進一步呼籲英國與其他七大工業國集團(G7)成員偕同歐盟夥伴發布聯合聲明,表達任何意圖改變台海現狀的脅迫性舉措皆將促使G7及夥伴展開協商、啟動集體回應。

此外,薛特爾-瓊斯認為英國政府應支持台灣申請加入國際刑事法院(ICC),以預先就台海衝突建立國際問責基礎。

文章另提到,隨著情勢趨於緊張,英國在印太區域的軍事存在也增加;不過,在論述上,英國應更強調維護印太區域的「安全穩定」,而不僅是「自由開放」,並透過具體行動向北京傳達訊號:英國在區域內的部署不僅限於操演和國防外交目的。

文章指出,這樣的軍事態勢調整不至於構成英國「保衛台灣」的承諾,但可望增加北京的決策難度。

英國與美國在印太區域軍事存在的明顯差距可能讓部分人士認定英方因素不足掛齒。不過,受世界其他地方安全危機影響,今年8月下旬曾一度發生美國海軍總計11艘航空母艦,竟沒有一艘部署於太平洋的情況。

薛特爾-瓊斯指出,美國僅有兩個擁核武盟友可在必要時,向印太區域部署編制含核動力潛艦的航艦打擊群,英國即為其中之一。

儘管強化英國對台政策的軍事面向恐觸發北京指責英方挑釁,薛特爾-瓊斯認為,各國政府容許自身承受的外交成本,應與地緣政治利害關係的高低呈等比例。也就是說,考量台海情勢發展對英國利益的重大影響,英國有必要在外交層次容許自己承擔更高成本。

薛特爾-瓊斯強調,在可見的未來,沒有任何一項國際緊急事態,會比可能爆發的台海戰爭對英國國家利益造成更大衝擊。

同時,薛特爾-瓊斯提到,英國的對內戰略溝通也很重要。若在印太區域強化軍事活動未能獲英國大眾支持,則這不僅將削弱相關部署的嚇阻力,也可能迫使英國政府在特定情況下緊急撤出軍力,進一步損傷英國的可信度、以及區域盟友夥伴對英國的信任。另一方面,英國也應避免讓台灣對英方的軍事介入有不切實際的期待。

至於經濟嚇阻,薛特爾-瓊斯指出,期待透過經濟制裁有效嚇阻北京,恐怕缺乏說服力。中國對世界各國的貿易仍是大幅出超,而以英國為例,英中雙邊貿易額從中方觀點評估,仍未大到足以影響決策。一旦實施經濟制裁,英國需承受的成本勢必比北京大。

相反地,英國應將重點放在協助提升台灣的安全和經濟韌性,包括增加對台輸出軍民兩用零組件及貨品。

北京可能會因此指控英國不遵守1972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的雙邊公報,但薛特爾-瓊斯指出,英國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當英國敦促北京出手阻止可用於戰爭的貨品流向俄羅斯,北京往往回應這是不當干預正常貿易活動,並強調官方難以干涉民間企業行為,且「軍民兩用」的模糊性質本身即提供北京操作空間。

薛特爾-瓊斯另提到,在北京對台灣加大施壓、區域軍事活動升高的情況下,若英國未相應在外交、軍事等層面調整自身態勢,則這恐被解讀為向北京的主張低頭、間接鼓勵北京採取更具侵略性的作為。

2024/12/21 04:44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6809/8439789?from=udn-ch1_breaknews-1-99-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