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歐宇祥/台北報導〕國內減量額度(碳權)交易平台在10月啟動交易至今,昨日完成首筆交易,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表示,這將有示範作用,鼓舞「潛在賣家」投入,市場會逐步成熟。不過,也有專家指出,國內碳交易冷清,環境部責無旁貸,需設法讓上架商品數增加、活絡交易,如放寬或加速審核機制。
昨日台北101大樓的「停車場採用高效率光源」專案共30公噸、以10.5萬元一次售完,買方為一企業管理顧問公司「台北地方再生」。
國內碳權交易平台在10月初啟動,初期其實有中鋼(2002)等6案供定價交易,其中101專案共上架30公噸、單價3500元,但因當時碳費費率尚未底定,市場觀望意味濃厚,遲未有成交,除台北101專案仍在售、其餘5案都在日前到期而自動下架。
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強調,台灣碳交易市場剛剛起步,首筆交易將有示範作用,鼓舞取得減量額度的企業上架,催化市場持續成熟;且因碳權市場是「賣方市場」,部分供應商沒有抵減碳排的需求、也想藉此回本,因此一定會再有企業上架專案。
田建中也說,碳交所在國內、國外碳交易市場仍持續耕耘,年底前力拼上架國內碳權新案。
國內碳權專案因反應其執行成本、售價高於國外碳權商品許多,且專家多指出,市場剛起步時艱難、又設下多重限制,期待環境部能強化推力,增加上架的商品數或交易熱度,例如增加方法學、放寬或加速審核機制等,開放轉讓限制也有益業者投入碳交易市場。
專家也指出,製造業減碳極為困難,自然使國內碳權價高惜售,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直言,淨零轉型「很花錢」,企業要取得碳權也艱辛,環境部應強化國際減碳合作,開放境外自願減量專案辦法,讓企業能在他國減碳後取得碳權,對減碳推進更強。
台北101專案是由企業管顧公司買走,而非之前預期的製造業廠商。專家指出,在全球淨零趨勢推進下,除製程排碳外,現有許多活動、會議與用紙也欲碳中和,不過買國內碳權的象徵意義較濃,且買方註銷(使用)碳權也需向環境部取得合可並公告用途,也是讓企業觀望的因素之一。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2024/12/10 11:05
轉載自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889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