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擊無人機隱蔽性極高,與傳統FPV(第一人稱視角)無人機不同,無啟動攻擊前,完全不發出偵測訊號,使敵軍難以預測與因應。雖然這項技術並非全新概念,但藉由俄烏戰爭的實戰應用證明其價值,其軍事意涵值得深入探討。
由於無人機—特別是四軸飛行器的電池續航力有限,時常僅能飛行約30分鐘,若攜帶重型彈頭,續航時間更短。「停棲與監視」(Perch and Stare)技術因此應運而生,無人機可降落在如屋頂、樹枝或電線等有利位置,操作員得以持續監控目標區域,同時節省電量。然而,這需要額外硬體與高精度軟體,技術門檻較高。
文件指出,伏擊無人機可利用夜間車輛燈光進行鎖定,或配備熱影像儀實現全天候作戰。其中,俄羅斯生產的「小丑」(Joker)無人機,具備長達一個月的待機能力,據稱已被俄軍特種部隊採用。烏克蘭軍隊亦以類似戰術,對俄軍車輛與部隊發動攻擊,甚至出現將無人機降落於敵方裝甲車上,並等待引爆的案例。
伏擊無人機與傳統地雷結合,可進一步提升戰場靈活性。相較固定位置的地雷,伏擊無人機可隨戰場需求重新部署,填補防禦漏洞。若未來結合AI技術,其自動化程度將大幅提升,威脅性更加顯著。
伏擊無人機展現新型戰場威脅,其高度隱蔽性與靈活部署能力,已逐步改變戰爭模式。雖然目前仍需操作員遠端控制,易受干擾訊號限制,但隨技術進步,其自主性及抗干擾能力有望提升,未來或成為戰場「隱形殺手」,挑戰現有防禦策略。
2024/12/09 14:38
轉載自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def/breakingnews/488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