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通訊社-2025邁入超高齡社會 醫療量能現挑戰 科技將成新解方

醫師進行視訊遠距診療。圖/亞東紀念醫院提供

台灣2025年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台灣醫療照護量能是否充足,一直是醫界最擔心的問題。遠傳資訊暨數位轉型科技群協理陳國正指出,早在2018年,台灣醫學界就預估,未來10年,醫療量能、服務模式、資源、健保給付內容都將會受到挑戰,並因應社會新型態做出改變,而資通訊科技也將成為醫療輔助重要工具。

多年前,市場上就在討論「智慧醫療」,線上看診、遠距診療、遠距開刀技術,都成為科技大廠研究的新課題。剛開始,民眾對於智慧醫療還很陌生,但經歷新冠肺炎疫情之後,愈來愈多人透過遠距診療方式看診、拿藥,也都逐步習慣智慧醫療服務。

早在2018年國內法規,就已開放通訊診療,取代親自看診,醫學界開始規劃線上診療,並將其視為十年大計。

「為什麼會說是十年大計,因為一個成熟的醫療產品,不管是軟體或者硬體,至少都要5年起跳,才能融入所謂的醫療臨床行為裡面。」陳國正表示,醫學界教授都明白,台灣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時,整體醫療量能、服務模式、健保給付內容都會受到挑戰。

2018年是台灣從4G進入5G的前兩年。在當時,電信業者已開始運用4G技術驗證智慧醫療技術。

「坦白說,5G時代,技術才到位,4G驗證的時候,通話品質跟影像傳輸即時性,醫生是沒有辦法接受的。」陳國正表示,對於醫生來說,看診時,必須要知道病患病徵、病情,如果要用視訊取代這些事情,「第一個,講話不能斷字、影像不能delay(延遲),不然,會干擾診療過程,第二個,病患現在不在醫生面前,要怎麼做到醫療檢驗、檢查影響取得,這些也都要克服。」

對於醫生而言,面對面診療,可以看到病患的臉色、表情、眼神,並藉此判斷前在疾病,甚至在就診過程中,有時患者需要心靈上的撫慰,醫生的解答、解釋,都能讓病患放心。

過往,4G技術影像傳輸速度不夠快,會對醫生診療過程帶來影響,直到5G技術正式問世,智慧醫療應用也才能正式推展。

而隨著台灣即將在明年迎來超高齡社會時代,政府也看到接下來的健保危機。

「65歲以上,慢性病用藥大概占了4成,而當超高齡社會來臨,65歲以上人口快速成長,健保支出也會等比例成長。」陳國正表示,對政府來說,如何做好預防醫學,以及病患的後期照顧,將是未來相當重要的方向,而「在家住院」正是其中一項解方。

健保署近期推動「在宅急症照護計畫」,提供居家醫療急症患者、照護機構住民、急診感染症輕症的行動不便民眾等三類病患住院以外的替代服務,減少急診及住院情形,減輕患者與家屬負擔,也避免院內交叉感染。有些病症,雖然療程久,但不一定需要一直住院,可以出院在家休養,而從健保署的觀察看來,的確有些病患回到家中休養之後,恢復速度甚至比住院患者來得短。

但是,在家住院必須要有先決條件,例如,家裡必須有監測生理的設備。

陳國正說,「病人現在回家前,會直接將設備帶回家,而這些設備會量測病患的血氧、血壓、體溫,而這些數據也會回傳到醫院,或者診所照護團隊,就可以隨時掌握病患的生理數據與情況。」然而,購置這些設備的成本不便宜,為了拋磚引玉,遠傳也在近期宣布捐贈「5G遠距診療在宅急症照護方案」,提供基層醫師社區醫療群使用,加速基層醫療院所推動數位醫療照護服務,降低病患與家屬的不便,同時緩解醫療量能。

超高齡化社會即將來臨,傳統醫療模式也將逐步出現變化,但科技提供的新解方,也將為讓整體醫療更有效率,讓民眾都能獲得擁有好的醫療照護。

2024/11/28 16:35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7240/8391088?from=udn-ch1_breaknews-1-99-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