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通訊社-第一屆竹科園區 ESG 論壇熱鬧登場

第一屆竹科園區ESG論壇今熱鬧登場。主辦單位/提供

2024第一屆竹科園區ESG論壇於27日在清華大學旺宏館熱鬧登場,計有60多間園區企業、90多位企業永續主管,與上百位永續團體伙伴和清大師生,一同針對「大新竹永續發展藍圖」,討論三個主題:「生物多樣性與TNFD」、「綠色消費與減碳平台」、「社區營造與地方創生」的連結與合作。

此次論壇由新竹在地五個單位:清華大學、竹科管理局、園區公會、新竹縣市政府,連同行政院環境部一同合作辦理。論壇主辦單位表示,竹科40年帶動科技產業與經濟成長,成為護國神山,造就全台最富里—關新里;但同樣在新竹,關新里向東20公里的內灣村,全村家庭年收入平均所得,與關新里的差距持續擴大,從101年差距3.7倍,到113年擴大為8.1倍。新竹城鄉差距持續擴大的危機與挑戰,須要邀請園區ESG一起參與,開創大新竹永續未來。

竹科園區六百間企業,從業人員17萬人,加上家庭人口,其影響力對於新竹的未來舉足輕重。要改善新竹的城鄉差距,打造永續發展藍圖,園區ESG的參與是關鍵角色,也是此次論壇的主要期待:產官學研匯聚一堂,集思廣益大新竹永續展藍圖,讓園區ESG成為新竹未來的搖籃。

清華大學高為元校長表示,清華清華今年有多項重要的永續進展,包括成立永續學院,上週與環境部簽訂「永續專業學程」合作備忘錄,將來支持園區企業和地方伙伴培育ESG人才。清華也將於近日設置清華永續獎,鼓勵全校教師、學生與行政同仁,一同推動永續議題,並以研究與人才創新能量,支持園區企業推動ESG。

新竹市代理市長邱臣遠表示,市府成立ESG媒合平台,是全國首創。新竹有最好的企業、最好的大學,市政府一定會以最高的行政效率,支持建置「地方—企業—大學」三方合作平台,協力開創大新竹的永續未來。竹科管理局陳宗權副局長表示國科會在科技白皮書表明「創新、包容、永續」是科學園區的重要轉型方向,希望竹科成為全國標竿。陳副局長也提到之前在經濟部服務時,輔導過許多地方創生團隊,未來會從竹科管理局的角色,積極促成園區ESG與地方、大學合作推動大新竹永續發展。

主辦單位清華大學在論壇分享與園區ESG合作成果,包括與采鈺科技合作推動新竹文學散步,目前建置了五條散步路線,由清大團隊開發App與實際遊戲,增加散步旅程的豐富性與有趣性,未來三年要在新竹縣13鄉鎮市,新竹市三區,總計建置三十條文學散步路線,以打造大新竹綠色旅遊品牌為目標,呼籲邀請各多園區企業一同參與新竹文學散步計畫。

今日論壇也邀請20個大新竹永續團體辦理永續展,分享各團體的ESG提案,提供與會伙伴豐富的ESG合作資源,包括提供流失生存與繁衍的庇護所、推動新竹濱海地區的環境守護、森林循環碳經濟創生、建立部落循環經濟原鄉永續發展、整合城鄉資源共創價值、驅動六級化農業、減輕企業減碳成本、用消費改善社會、讓在地文化成為永續同行者、打造宜農宜居的綠活農村、創造柑橘的一百種可能、打造多元豐富高齡友善環境等等重要議題。

在生物多樣性方面,主持人林坤正創辦人特別指出,生物多樣性衝擊最大的產業包括銀行、高耗能、建築、食品、高耗能、高污染、外商等,竹科企業正在面對嚴格的挑戰。ESG不只是減碳,生物多樣性正流行。新版ESG標準增列生物多樣性主題,要求2026年永續報告書須要揭露對於生物多樣性的影響與作為,包括對當地社區包括原住民族群的影響。

在綠色消費與減碳平台方面,清華大學資工系黃能富特聘教授開發創新工具:區塊鏈碳權存摺服務平台,協助企業透過ESG低碳生活,以及供應鏈碳排分攤管理,有效結合綠色消費達成減碳目標,推廣鼓勵員工發展低碳生活。合勤投控永續辦公室陳姿儀副理分享合勤建置ESG管理平台,成立供應商零碳學院,提供111小時課程,輔導供應鏈知碳與減碳,帶領供應鏈500家廠商規劃減碳路徑,進行製程減碳、產品減碳等重要作為。

論壇第三個討論主題「社區營造與地方創生」,主持人新唐科技林品論副總經理表示,新唐致力於支持周遭社區發展,希望與清大合作針對周遭社區,包括仙宮里、高峰里,以及新竹高鐵站旁的東海里等地,推動低碳家園,促進地方發展。與談人鴻梅文創陳添順董事長分享或者集團近年在大新竹地區持續修復老房子,修復人與土地的關係,讓在地文化成為永續的同行者,營造讓在地人驕傲、旅行者憧憬的新竹美好。來自橫山的大山北月莊凱詠,身處於柑橘產地,透過廢校活化,創造柑橘的一百種可能,包含36種柑橘品種,20種加工製品,15種創新料理,結合20位市集伙伴,銷售2500萬斤柑橘,帶動大山背農業與農村發展。

論壇最後綜合討論,與會者皆認為在永續成為全球運動的今日,永續推動必須持續串連與整合,不斷擴大與深化推動範圍和參與伙伴,非常期待園區ESG論壇將來年年舉辦,成為台灣永續推動的區域典範,為全球永續盡一份心力。

2024/11/27 15:04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7241/8388390?from=udn-ch1_breaknews-1-99-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