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張忠謀揭露昔召回台積電「被離職」員工的原因
〔記者洪友芳/新竹報導〕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即將出版自傳下冊中回憶,他過去在回任台積電執行長時,重整組織,一個是掌管2萬多人營運組織,一個約6、70人的新業務發展組織,他先徵詢資深的主管劉德音,結果劉德音拒絕,再徵詢魏哲家,他倒欣然接受;張忠謀直指,以員工數目衡量主管職位重要性是錯誤迷思,與最高層接觸機會也許是更好衡量。
今年陽明交大頒發榮譽博士學位給魏哲家,張忠謀到場致詞也提到此事,他說,2009年間,他把魏哲家從管理1萬2千人的製造生產部門,調到僅管理60~70人的業務發展部門,其實,他的用意是為了要培養他接班,並認為他是台積電準備最齊全的CEO。
魏哲家聽了,幽默回應說,當時他不覺得是被降級,而是覺得調到新單位比較輕鬆,才答應調任業務發展組織職位,沒想到新職卻是每個星期都被創辦人拉去開會,如果他早知道會這樣,或許對於調差這件事,他會多考慮一下。
張忠謀在即將出版自傳下冊中,詳述當年,蔡力行任CEO期間內,成立了先進技術事業組織及主流技術事業組織。這兩個單位的主力都是生產線(在台積電稱生產為「營運」),先進組織負責12吋廠,主流組織負責6吋及8吋廠,除生產線外,各組織也有一個小的業務發展單位。研發、行銷、財務、法務、計畫、人事等等重要單位仍直接對CEO負責。
張忠謀認為,蔡力行這樣的組織無非有兩個目的考量,一、事業組織負責人可為CEO分憂;二、培養未來的CEO。但張覺得,事實上,這兩個目的都沒有達到,反而有負面效果,因為事業組織負責人的主權太少,既不能為CEO分憂,也不足以成為培養未來CEO的途徑。負面效果是分割營運組織減少了台積電「規模」的優勢。
張忠謀指出,蔡力行的事業組織,其實也是1996年台積電總經理布魯克主意的重演。1996年,他否決了布魯克的主意,10幾年後,他沒有否決蔡力行,為什麼?他想是因為布魯克只是「總經理」,不是CEO,而蔡力行是CEO,應該給CEO更多空間。
張忠謀說,等他回來做CEO,這個錯誤也應該改掉了。所以在他處理最急迫問題,包括調整降價速度,解決與輝達的懸案後,就把先進組織和主流組織的業務發展單位抽出來,再把這兩個組織合併為全公司的營運組織,其實這就是原來的營運組織,只是幾年過去,員工人數及資產都有增加。
接著,他把合併兩個抽出來的業務發展單位,賦予它新的使命,也就是台積電的Marketing Department。歐美大公司通常把行銷(Sales)和 Marketing放在一起。台灣企業界瞭解行銷,但常忽視Marketing,甚至連好的譯名都沒有,他查英漢辭典,對Marketing的譯名是市場學。
張忠謀表示,其實Marketing豈止是一門學問,對以「客製」產品為主的台積電,它是每天都要執行的專業。既然Marketing沒有好的譯名,台積電就稱它為 Business Development吧。這名字譯成中文容易,就是「業務發展」。
張忠謀賦予業務發展組織的使命是,一、瞭解並預測世界晶圓代工市場。二、瞭解台積電前30大客戶(約占台積電總營收的80%)。三、瞭解台積電自己的研發及製造能力,因而配合客戶的新產品要求,提高台積電的市占率。四、因為要做到前三個使命,所以要常與客戶接觸。
他對CEO(包括自己)的期許是,把外面的世界帶進公司裡面,動員公司的人力、財力資源來應付外來的挑戰及機會,其實,業務發展組織的負責人就是一個小型的CEO。
張忠謀認為,蔡力行已把公司裡最被看好的兩個經理人劉德音和魏哲家,分別擔任先進技術組織和主流技術組織的負責人。他卻把這兩個組織合併了,產生出營運組織(約兩萬多人)及新的業務發展組織(約6、70人),如何善待劉德音和魏哲家是他的考量。
他指出,劉、魏這兩位過去都有相當豐富的研發及營運經驗,但都缺乏行銷、市場,以及對外談判、交涉的經驗。他認為,對這兩位,業務發展組織會是一個新的學習機會和經驗。
於是,張忠謀先把業務發展組織的職位,徵詢兩位中較資深的劉德音,但他拒絕了,劉回答「我現在(先進技術事業組織)就有1萬多名員工,怎麼要我接受只有6、70名員工的位置?」
張忠謀認為,事實上,以員工數目衡量主管職位的重要性是一個錯誤的迷思,與最高層接觸機會也許是更好的衡量。
接著張忠謀再徵詢魏哲家,魏哲家欣然接受業務發展組織的職位。這人事安排就這麼定了。劉德音得到了他所要的營運組織職位。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2024/11/20 16:21
轉載自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869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