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通訊社-「最惡乳癌」好發40歲以下女性 醫師提醒:篩檢勝治療

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劉峻宇表示,有家族病史者,可進行遺傳諮詢與基因檢測,及早預防三陰性乳癌勝於日後治療。。記者林則澄/攝影

衛福部2021年癌症登記報告指出,乳癌為台灣女性癌症之首、死亡率第二名,其中三陰性乳癌,好發於40歲前的女性、復發腦轉移機率高,可用藥物與治療選擇卻少,而有「最惡乳癌」之稱。除了仰賴篩檢早期發現增加治癒機會,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劉峻宇提醒,有家族病史者可接受遺傳諮詢與基因檢測,及早預防勝於日後治療。

劉峻宇表示,乳癌分為管腔細胞A型、管腔細胞B型、三陰性型、HER2過度表現型,其中三陰性乳癌約占所有乳癌的10至15%,常好發於40歲前的年齡層,像是新手媽媽、適婚年齡女性,且因癌細胞的分化常呈現高惡性度,易有淋巴結轉移,加上復發、腦轉移的機率較其他類型高,初次治療後的1至3年為高峰期,之後會顯著降低至與其他乳癌類型接近的程度,不過一旦轉移或復發,可用的藥物治療選擇又比其他類型少。

劉峻宇說,早期(第0期至第二期)至局部晚期(第三期)前,仍有治癒性治療機會,以往的治療方式是以手術切除乳房腫瘤、周邊淋巴系統達到治療效果,不過由於高復發率特性,手術治療前後還要進行化學療法降低復發率,但成效有限,仍有接受化學治療後出現復發且進展至晚期者,3個月內死亡率約75%。

隨著醫療進步,劉峻宇指出,目前治療三陰性乳癌的利器包括免疫輔助治療、基因突變藥物、抗體藥物複合體。根據臨床研究顯示,高達60%以上的患者,接受免疫治療加上化學治療的術前輔助治療後,讓腫瘤完全消失,再搭配免疫治療的術後輔助治療,可顯著降低局部或遠端復發、死亡的風險,特點包括降低腫瘤期別、增加選擇乳房保留手術的機會、盡可能增加腫瘤消失的比例、助降低復發率。

劉峻宇提到,乳癌好發者的危險因子,包括過度肥胖或缺乏運動、抽菸與飲酒、停經後賀爾蒙替代療法、口服避孕藥、攝取過多加工類食品、攝取含糖成分過多食品或較多高熱量食物、環境賀爾蒙如塑化劑。另外,若有家族病史者,或本身帶有遺傳致病性基因、非典型乳腺增生,或初經早於12歲、停經晚於55歲,及曾罹患婦科癌症、胸部曾接受過放射線治療、30歲後生第一胎或未曾哺乳、緻密型乳房等,皆可進行遺傳諮詢與基因檢測。

不過,據癌症希望基金會統計,近5年乳癌新藥有62%被健保限縮給付,以早期治療為例,像國際治療指引針對三陰性乳癌、帶有BRCA1、BRCA2基因變異病患所推薦的PRAP抑制劑,或像可用來治療三陰性乳癌的PD-1、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等,皆未納健保給付。

高醫大附醫副院長陳芳銘說,以免疫治療搭配化療治療,5年內復發三陰性乳癌風險降低40%,亞洲族群3年內轉移復發風險降低60%,雖然有80%患者適合接受免疫治療,但健保尚未給付,成為一大缺口,只有大約10%患者用得起藥。

2024/11/17 19:47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8366204?from=udn-ch1_breaknews-1-99-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