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實施大腸癌公費篩檢後,罹癌人數顯著下降,衛福部擬於明年起,再下修大腸癌篩檢年齡。記者潘俊宏/攝影
台灣在實施大腸癌公費篩檢後,罹癌人數顯著下降,衛福部擬於明年起,再下修大腸癌篩檢年齡。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數據顯示,大腸癌癌前病變大腸息肉,40至44歲區間,比率正急起直追。台大醫院企畫部主任邱瀚模說,篩檢制度放寬,將找出更多遺傳性大腸癌患者,建議政府擬定策略因應。
明年起除大腸癌篩檢下修至45歲,也將針對40至45歲高風險群進行篩檢。過去醫界質疑,行政院公告的政策中,仍以糞便潛血而非更準確的大腸腸鏡篩檢。
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大腸鏡檢風險較高,為讓民眾有選擇權利,已規畫高風險群可與醫師討論後,選則先做糞便潛血檢查,再做大腸鏡,或直接做大腸鏡檢查,但年齡是從40歲至45歲,或延伸至更高歲數,專家仍討論中。
邱瀚模表示,依目前研究數據,50至74歲篩檢策略,可讓死亡率下降35%,而美國癌症協會已率先下修篩檢年齡,且台大研究團隊證實,因病人腸道菌叢、環境暴露等因素,從45歲篩使篩檢,仍有其效益。
「篩檢年齡下修至40歲,將找出大量遺傳性大腸癌篩檢。」邱瀚模說,政府亟需篩檢架構,否則將對大腸鏡篩檢量能造成壓力,建議政府篩出遺傳性大腸癌患者後,應找出其一等親(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接受篩檢,可更加精準找出大腸癌高風險群,像肉粽串一般找到一系列病人。另外,目前篩檢政策是以菸捐為財源支付,政府一面要人戒菸,一面又用菸捐做篩檢,相當奇怪,建議找出更好的篩檢財源。
研究顯示,「林奇氏症候群(Lynch Syndrome)」與遺傳有關,且大幅增加罹患大腸癌與其他癌症的風險。邱瀚模表示,大腸癌篩檢年齡下修,將找出更多林奇氏症候群病人,且這些病人的親人罹癌風險亦提高,呼籲政府進行風險分級,針對林奇氏症候群病人,應訂出基因檢測的給付標準,並建立以病人為中心的轉診架構,「這筆投資會比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更有效益。」
2024/11/16 19:21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8364814?from=udn-ch1_breaknews-1-99-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