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藥行取名行、堂、房,原來代表提供不同服務。
登義參藥行由第一代吳瀛洲於1985年創立,經歷過中藥行在台灣的興盛沒落,現已由第二代吳孟龍、吳孟宸兄弟接手轉型,讓中藥行除了原本的抓藥功用,也能如漢方百貨,提供多元產品。但在早期,中藥行名稱有某某堂、某某行、某某房,原來就代表提供的服務不太一樣,登義第二代吳孟宸為大家揭曉鮮為人知的中藥行冷知識。
一樣是中藥行,但早期有的會取名為某某堂、某某行或某某房,原來是提供的服務不太一樣。
登義第二代吳孟宸解釋,「取名行的中藥店,大部分有做批發,取名房的話,就是位在各社區的藥房,至於堂,通常是有駐店醫師,店內會請中醫師看診,才可以叫某某堂。」
▲第二代吳孟宸(左)從父親吳瀛洲(右)手上接手中藥行後,積極轉型成為漢方百貨,推出藥燉包、茶包、泡澡包等多元產品。
不過名號的分類其實沒有被明文規範,是早期的約定俗成共識,演變至今,名稱也已脫離早期分類的概念,「因為現在就分類成中醫診所跟中藥行兩大類,現在的堂,裡面也沒有中醫師看診了。」
至於為何中藥行也會賣鮑魚、干貝等乾貨,吳孟宸解說:「以前中藥行最主要集散地在大稻埕迪化街,以前那邊是大港口,所有國外貨物都從那邊進來發散,所以那邊的中藥行很多做批發,也會進海鮮乾貨、南北貨一起兼著賣,有些食材也會跟藥膳搭配,乾脆一起賣。」
【點擊看完整全文】更多鏡週刊報導【台灣老店】老中藥行到產地挑藥材、首推體驗課 擺脫夕陽產業開進誠品【台灣老店】讓年輕人踏進中藥行 二代推體驗課、料理包還到誠品開店 登義參藥行專訪【中藥行開進誠品番外篇】客人遺願留蛋給藥行 無常滋味讓她不捨吃
2024/11/15 08:13
轉載自三立新聞網: 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564258&utm_campaign=viewall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