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美國蒙特利灣水族館研究所(MBARI)的研究團隊,在太平洋深海2200公尺以下的深海水柱中,發現了一種前所未見的生物——「深海擬鰓牛」(學名:Bathydevius caudactylus)。這是第一種被確認棲息於深海水柱區(bathypelagic zone)的海蛞蝓。
科學新聞網站《Science Alert》報導,「深海擬鰓牛」的獨特性在於其生存環境,它並非生活在淺海或海底,而是獨自存在於深海水柱中。 這對於海蛞蝓來說,是一個非常不同尋常的生存策略。大多數海蛞蝓都生活在淺海的海床上,因此發現如此深海的種類,令人相當驚訝。」MBARI海洋生物學家羅賓森(Bruce Robison)表示。
研究團隊在2000年至2021年的多次深海探測中,共觀察到157隻「深海擬鰓牛」,並詳細研究了32隻,以及蒐集了18隻標本進行實驗室研究。基因分析顯示,牠們屬於海蛞蝓家族,卻與其他海蛞蝓差異巨大,科學家為此建立了新的分類:深海擬鰓牛科 (Bathydeviidae)。
「深海擬鰓牛」的外型也獨樹一幟。牠們擁有類似海蛞蝓的足部,但卻長著巨大的「兜帽」和一排彷彿飄逸指尖的觸鬚。半透明的皮膚下,隱藏著玫瑰色的內臟,當探測器靠近時,牠們會發出生物光,似乎是自衛機制。
觀察「深海擬鰓牛」在自然棲息地的進食行為,研究團隊發現牠們會利用巨大的「兜帽」捕食甲殼類生物,並透過兜帽後方的開口吞食獵物。
牠們的繁殖策略也是很獨特。研究人員曾在2755公尺的深海中,觀察到兩隻「深海擬鰓牛」固定在海底,準備產卵,並成功在實驗室中培育出幼蟲。
此研究不僅揭示了深海生物的驚人適應力與演化多樣性,也提醒我們,對於深海的探索與研究,還有許多未知等待人類發現。
2024/11/13 14:46
轉載自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novelty/breakingnews/4861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