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方韋傑/台北報導〕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暨Appier、iKala董事會成員簡立峰今天表示,面對AI時代的浪潮興起,台灣在透過良好基礎乘勝追擊之下,握有硬體帶動其他產業、企業老創新生、未來10年新創企業的發展空間等3個機會,但同時也面臨繁體中文模型掌握度不高、知用落差、新創未獲得足夠支持等3項挑戰。
簡立峰今天出席「遠見高峰會」論壇時表示,全世界因為AI題材大幅成長的股市,「除了美國,就只有台灣」,從台股市值規模近年翻倍的強勁表現,可以看出AI帶來的第1個機會,就是硬體產業的效益帶動了其他產業,彰顯台灣的國力。
簡立峰說,原先以資通訊產品為主要業務的硬體公司,相繼鎖定生成式AI技術發展應用,「傳統硬體公司現在的軟體能力大幅上升」,幫助科技產業進一步提升產線良率,讓大數據發揮經濟價值,這股老創新生的力量是AI浪潮下,台灣第2個機會。
關於第3個機會,簡立峰從研究德國、日本社會高齡化的演變過程,發現兩個國家在老年人口大幅提升之前,就已經分別著手規劃與佈局醫療照護、綠能產業,對於即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的台灣而言,與當時德、日兩國的差別在於如今有AI可以運用,有利於更好的檢視、佈局新興產業。
提到3項挑戰,簡立峰認為,眾所周知的是「算力即國力」,但是「沒有數據的算力並不是國力」,台灣使用的是繁體中文,不少模型是翻譯簡體中文而成,但是沒有台灣的繁中語料,對於台灣的文化以及「我們社會認知的事實」形成衝擊,需要各界進一步協調、開放數據以改變這1項挑戰。
簡立峰提到,第2項挑戰是「知用落差」,大家都了解AI的重要性,「可是我們生活場域裡頭沒有超級使用者」,舉例來說,谷歌官方公布該公司有四分之一的程式碼是由AI寫成,「台灣又有多少?這就是落差」,後續需要不斷接軌國際、彌合城鄉差距,讓AI近用權得以全面落實。
談到第3項挑戰,簡立峰強調「新創需要被支持」,「我從退休到現在,其實一直努力支持新創,但這是我現在遇到最空前困難的事情」,2000年的網路時代、2010年移動設備時代之所以有不少成功的創業家,是因為當時的進入門檻相對較低,現在的門檻是數據、是運算力,倘若缺乏這些元素,新創企業還沒開始就會遭受打擊,需要政府多加幫忙。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2024/11/06 18:49
轉載自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854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