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通訊社-培養運動習慣卻「跑不動」 簡文仁:好好運動靠這3觀念

愈來愈多人以跑步作為平時運動的習慣,營養師建議,培養運動習慣應「循序漸進」。本報資料照片。

據體育署調查,散步、走路、健走是國人最愛的運動,蟬聯多年第一名,而慢跑、爬山的比例逐年升高,已達到一成以上,問券也顯示,超過七成有運動習慣的民眾,是為了「健康」而運動,其次原因是為了「身材」。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每個人對於運動可承受的強度不同,別為了跟上「跑步」的風潮而勉強自己,應採取適合、符合、少傷害三大概念,找到自己最適合的運動。

賴清德總統喊出「健康台灣」政策,其中一環是希望將台灣打造成「健康島」,並力拚將體育署升格為「體育暨運動發展部」。據體育署調查,112年運動人口達82.6%、規律運動人口達35%,規律運動定義為每周運動三次、每次運動30分鐘以上、運動時會流汗也會喘。而規律運動的人口無論男女,都是以「65歲到69歲」族群最多。

雖然國人的運動項目,最多是以散步、走路、健走最多,但規律運動者,最常接觸的項目為跑步。跑步對於許多人而言,也是一項經濟實惠的運動項目,僅需要一雙運動鞋即可開始。雖然跑步屬於經濟實惠的運動,但有些拒絕跑步當作運動的民眾會認為「跑步太無聊」或是「跑完膝蓋痛」等。

簡文仁表示,跑步後如果出現膝蓋不適症狀,建議一定要「降低強度」,很多人為了跟上跑步風潮,常會勉強自己,他強調,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進行任何運動,培養運動習慣得先找出適合自己的運動。如果是有O型腿或是X型腿的人,跑步常常會讓自己的雙腿出現負擔,此時就會建議調整形式,如改為快走或是散步等。

簡文仁表示,當跑步出現膝蓋不適的狀況,通常是膝蓋肌力不足,建議可以先強化膝蓋周邊的肌肉量,多做抬腿的運動,加強大腿股四頭肌,從快走採「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增加自己的運動量,後續即可降低跑步不適的狀況。

近年長輩流行在家做「超慢跑」,簡文仁表示,超慢跑看似安全,但如果在家進行時沒有在地毯或鋪上地墊,又或是沒有穿鞋子,打赤腳直接跟磁磚或地板接觸,腳部吸震會讓腳掌受傷,也會出現運動傷害。

簡文仁說,任何運動都建議符合三大概念,適合、滿足、少傷害。第一個概念是「適合自己嗎?」每一項運動對應自己的身體狀況,如果有O型腿可以採取水中運動,第二個概念是是否滿足自己的需求,如果是想要改善肌少症,但每一天都在拉筋、做伸展,恐怕就不符合運動需求,第三個概念是少傷害,進行運動是希望可以幫助強化身體,不該是增加自身的傷害。如果自身沒辦法判斷這三大概念,也可找尋專業的治療師或是運動教練,給予自己開立運動處方,找到合適的運動方式。

2024/10/24 16:32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6656/8313771?from=udn-ch1_breaknews-1-99-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