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通訊社-健保部分負擔新制上路一年成效 官方、民團看法兩極

衛福部健保署部分負擔新制去年7月上路,昨日公布實施一年成效,但是民間團體跟官方看法兩極。本報資料照片

衛福部健保署部分負擔新制去年七月上路已滿一年,昨天公布實施一年成效,總共挹注健保近53億元。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推動新制最主要的目標是希望促進分級醫療、民眾珍惜醫療資源,目前數據有正向發展趨勢,符合當時推動的目標;未來會繼續檢討檢驗檢查,如電腦斷層(CT)、核磁共振(MRI)檢查是否也要收取部分負擔費用。

去年7月健保門診藥品與急診部分負擔。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藥費收取上限,由200元調整為300元,醫院開立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第1次調劑比照前開一般藥品處方箋收取部分負擔,第2次以後調劑則維持免收;另醫學中心、區域醫院急診部分負擔各調升為750元及400元。

石崇良指出,部分負擔調整有短期效應,第一,基層慢性病就醫增加,因為透過不同層級醫院部分負擔不同來引導民眾就醫,讓輕症、穩定的慢性病人在基層照顧。第二,希望節制不必要的用藥,慢性病處方箋藥費也出現下降。第三,調整急診部分負擔,希望輕症民眾不要到醫學中心急診就醫,保留量能,目前來看輕症有減少。第四,改善付費公平性,部分負擔占醫療費用比率皆較實施前上升。

石崇良強調,部分負擔調整是達到分級醫療的工具之一,也會推動家醫計畫,讓服務整合而非片段式,讓民眾到基層可以享有比醫院完整照物過。接下來會持續觀察後續影響,包含檢驗檢查的部分負擔收取,例如CT、MRI等。但是要思考是否會為了部分負擔收取,反而讓慢性病病人不願意檢查,也並非政策推動下所樂見的。

醫療改革基金會研發組副組長吳奎彥則提出三點質疑,第一,以價制量效果沒有發生,門診就醫次數是2019年來新高;第二,對分級醫療無效,112年下半年基層門診就醫件數占率增加,但其實比疫情前2019年、2020上半年還低。第三,急重症急診壅塞不能解決,醫學中心急重症病人的暫留急診時間是近年最長,檢傷一級達到15.43小時,已遠超出小於8小時的健保品質建議。

醫改會批評,調整部分負擔,只填了健保財務空洞,健保署應更深入的監測減少了多少必要或非必要醫療,與民眾規律就醫的變化。另,針對檢驗檢查研擬收取部分負擔,吳奎彥說,石崇良曾表示,檢驗檢查抑制應醫療端著手,醫改會也認同,部分負擔收取如何進行還有需要更多討論。

根據健保署統計,新制實施一年,民眾一整年門診就醫負擔,較2022年增加299元。以醫院層級分析,民眾於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平均每次門診就醫增加約30元、地區醫院增17元,基層診所不變。門診平均每人就醫次數為14.3次,較2022年12.7次增加1.6人次,對民眾就醫次數無明顯影響。

依健保署統計,基層診所就醫件數占率今年上半年為70.39%,較去年上半年的70.17%,增加0.22%,而慢性病患至基層診所就醫明顯增加,今年上半年就醫件數占率為43.46%,較去年上半年38.85%,增加4.61%,已超過疫情前同期占率的40.08%。慢性病處方箋今年上半年每次調劑藥費較2022年下半年下降42元。

至於,急診部分負擔新制實施後,民眾到急診就醫也有所變化,各層級醫院急診輕症占率較疫情前同期有所下降,降幅為2.27%至6.43%,但急診平均每人就醫次數,仍較111年增加0.1次,相近疫情前108年水準。

2024/10/24 16:30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7314/8313759?from=udn-ch1_breaknews-1-99-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