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通訊社-中研院偕中油開挖全台首座深層地熱探測井 預計可發電達30MW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中研院與中油公司合作在宜蘭員山將開鑽我國首座「深層地熱探測井」,預計開挖深達4千公尺,中研院院長廖俊智今 (21日)表示,該口井定位為研究井,將透過鑽挖過程與建成後的數據做為未來地熱鑽井模型修正參數,若熱能足夠,未來就會申請執照,預估需時5到10年。

在宜蘭員山首座「深層地熱探測井」今舉行開工典禮,廖俊智表示,台灣潛藏的深層地熱能源約有30GW,其中評估有經濟價值的深層地熱預計有10GW,他指出,這些都是事先的科學預測,但到底台灣蘊藏有多少可以商轉的地熱能源,必須實際開挖鑿井後才能了解,這次運用最新科要鑽鑿的探測井,預計投入3.37億元經費,主要是研究用途,該鑽探井需時至少1年半,預計最快後年可落成,鑽探過程與落成的數據都可以作為模型的校正參數,也希望可以順利探得有經濟價值的熱源成為未來我國潔淨能源的重要選項。

廖俊智進一步指出,地熱開發後續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必須要完善法規,目前國內規範地熱開發的法規都散布於各單位,如果未來地熱開發產業化,法規的完善可更吸引業者投資、取得執照。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建成表示,台灣在環太平洋火環帶,地熱資源豐富,團隊透過無人機搭載熱感應機器,並透過斷層、地質結構等分布比對熱源,最後選擇比對的地點在蘭陽平原,因為該區域近海是沖繩海槽擴充區域,會有岩漿等往上冒,龜山島就是其中表現的區域,在蘭陽平原發現有兩個深層地熱,位在蘭陽溪兩側,一側是紅材林,另一側是宜蘭員山,之後又透過大地電磁、反射震測、震波成相法等探測技術,耗時2年時間建立地下熱源3D模型,定位地熱能源儲集位置,之後擇定宜蘭員山,該區鄰近也少民宅、聚落,更有利建造探鑿井。

李建成進一步指出,目前建立的熱源3D模型技術中,地表下1到2公里處熱度可到120度就可開始發電,但若要到經濟規模,也就是熱度須達170度以上,預計要開發至少4公里深,藉由開挖過程就會知道地底下的熱流量的高度與範圍,目前推估至少可有20到30MW的發電量,可供數十萬戶家庭用電,另開挖過程取得的數據,用於修改模型後,有望可更快速找到有經濟商轉的地熱熱源。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2024/10/21 12:46

轉載自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83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