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通訊社-護台「東方之眼」!全國第一個氣象雷達「花蓮氣象雷達站」首度開放

〔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1966年在聯合國特別基金挹注下,台灣第一座氣象雷達站「花蓮氣象雷達站」成立,近一甲子以來從未對外開放,今首度敞開大門!氣象署與行政院國科會合辦2024「Kiss Science-東方之眼與氣象生活」,揭開民眾對氣象雷達、地震觀測的神祕面紗!

響應國科會科普活動,花蓮氣象雷達站首次大眾開放日,吸引大小朋友進入,小朋友睜大眼睛、好奇地看著高達30公尺的雷達塔矗立眼前!在氣象署人員帶領下,進入雷達站觀測室,一窺雷達站精密的雷達儀設備、聽專家導覽雷達觀測的奧秘。

花蓮氣象雷達站主任余瑞清說,民眾對花蓮雷達站印象是2顆白色的大圓球,其中花蓮市海岸路、文復路口的30米高度雷達塔,是目前最新的「第4代雙偏極化都卜勒氣象雷達儀」;另一顆較小的圓球位於1966年興建的雷達塔上,是已停止運作的第二代雷達觀測儀的圓形保護罩,第二代雷達系統從1981年使用至2002年,備用到2011年正式除役。

余瑞清說,花蓮氣象雷達站是全台灣第一座氣象雷達,當時台灣還是聯合國會員,由聯合國提供特別基金挹注經費,在雷達站後方的宿舍還看得到紀念銘牌,有「中華民國防颱防洪示範計畫」、「由聯合國發展方案與世界氣象組織協助實施」;舊雷達塔四樓可以見到已退役的第二代雷達儀器,資深員工說,第一代的氣象雷達從1966年服役到1981年,退役後送給菲律賓,老儀器見證時代痕跡。

氣象署組長秦新龍說,成立近一甲子至今持續觀測,雷達設備也是一代代更新,現役第4代雷達波長10公分,特性是可做長程遠距離觀測,颱風只要進入雷達460公里範圍內,可實現解析度1公里資料,降雨雷達則可偵測到250公尺範圍內,雷達可以發射水平及垂直兩種電磁波,遇到冰晶、水滴、霧氣等降水粒子再反彈回來,經天線接收後處理,可計算出降水粒子移動速度及方向、規模,提供即時監測和預警。

花蓮氣象雷達站位於「颱風登台第一排」,雷達站剛蓋好不久就被強颱吹壞,花蓮雷達站長余瑞清也回憶,有一次颱風登陸花蓮氣象站測到近中心每秒70公尺風速,雷達天線罩底部的維修門硬生生被吹開、強風灌入雷達球體造成碟形天線瞬間吹落,雷達站無法運作,他率人員4人冒著強風爬高到30米高雷達塔內,把天線推回正確位置,才得以在颱風登陸期間持續觀測。

活動現場除了氣象雷達互動體驗、太陽黑子觀測等體驗活動,還可以在地震偵測儀器旁跳躍,旁邊電腦儀器就會警報大作、顯示「目前地震幾級」,一名成年男子跳躍可測到約二級到三級的震動。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副主任蕭乃祺說,現場體驗讓大家趣味一下,單一測站的震動不會被當真。

出席活動開幕的氣象署副署長馮欽賜說,花蓮氣象雷達站近一甲子的歷史,見證台灣氣象雷達觀測發展史,不眠不休守護花蓮及台灣東方海域,作為「守護台灣的東方之眼」當之無愧!希望透過雷達站開放參訪活動,讓大眾理解並認識氣象預測,由於花蓮雷達站人員少,這次活動也動員台北氣象署40多人設計多樣性的導覽互動體驗,認識各種有趣的氣象及地震知識。

2024/10/19 16:15

轉載自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4835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