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通訊社-校園「班班有鮮奶」 國家檔案局揭「這時候」就有成營養午餐雛形

郭顏慧/核稿編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因應紐西蘭乳品2025年輸台零關稅,將衝擊國產乳品生產,農業部和教育部推動「班班有鮮乳」政策,而台灣其實在60年代就有營養午餐,且當時用美援奶粉現沖或做成牛奶粥。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內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內百廢待舉,加上物資嚴重匱乏,學校學童普遍營養不良。1951年,臺灣省政府教育廳(下稱教育廳)曾運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贈送的脫脂奶粉,讓各校沖泡後供應學童飲用以補充營養,這樣的活動,成為後來政府推動營養午餐的契機。

1957年,教育廳繼續爭取美援,獲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下稱農復會)的協助,選定屏東三地、石門、北葉、佳平及桃園介壽等5所學校,作為「營養午餐示範學校」,將援助的脫脂奶粉,及政府購贈的酵母菌,搭配自種蔬菜混合製成濃湯,成為營養午餐雛型。

但這種麵食無法提供足夠的營養與熱量,政府1960年代起推廣「麵食運動」,宣傳麵食營養較多,鼓勵多吃麵食,有助體格成長。吃麵風潮四起也傳進校園,因此政府構思將美援贈與的小麥、農產品、奶粉等導入學童營養午餐,訂定相關計畫,以爭取美方支援。

1964年6月,美國國務院批准通過臺灣學童營養午餐計畫,提供570萬美元農產品物資,作為學童營養午餐主食;當時營養午餐的主食是運用美援麵粉混合食用油攪拌成麵團,進一步烘培麵包或蒸炊饅頭,搭配使用脫脂奶粉沖泡調製成牛奶及小麥片粥,讓學童獲得澱粉、油脂等熱量。

另外,為避免營養不足,還搭配季節水果,或是特別調製「午膳湯」,內含美援脫脂奶粉10克、酵母粉5克、大豆、小魚乾、蔬菜、海帶等,補充蛋白質、鈣質、維生素B類等營養素。隨後,各校營養午餐口味愈來愈多元,例如,在牛奶摻雜麥片成為牛奶燕麥,或加入大量蔬菜、肉類、豆腐組成什錦蔬菜濃湯等。

2024/10/18 12:07

轉載自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4834420